|
|
像s=a×a也可以表示成s= a2,这是平方数的简便写法,是由数学家经过长期的实践规定下来的,写起来比较简便,并没有探究的必要,选择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是合理的。然而,片段2和片段1相比,虽同是接受性学习,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 1、接受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片段2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了解到部分学生在课前有预习的习惯,对简写可能有所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预设了学生尝试写字母公式、汇报、评价这一环节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并把教师的讲授生成了学生教学生。学生瞪着怀疑又欣赏的目光仔细地听同学讲解着,课堂充满着一种生命活力,这样的接受难道不是一种乐趣吗?而片段1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形式过于呆板,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学得沉闷,缺乏生机。 2、接受也可以是一种探究。很多人将探究与接受看成是对立的,认为接受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谈不上探索研究。其实不然,真正的接受不是盲从,而是理解的接受,接受者必须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也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片段2中那个生4提出有没有a3时,已经是对a的平方有了一个正确的判断,并理解的接受了,同时又引发了自己的探究,甚至还会想到a的n次方是什么!学生的思维顿时开阔,创新就此展开。 看来,接受并非就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它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接受。接受也并非就不能有探究、创新,它可能间接孕育着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