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麋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课文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对麋鹿的外形特点的介绍:“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将人们熟悉的鹿、马、牛、驴这四种动物的角、面、蹄、尾结合在一起,想来也十分有趣。 教学《麋鹿》一课,这样一篇说明文,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讲清楚课文内容是容易做到的,但这显然又是不够的。备课中搜集了许多有关麋鹿的资料,也捕捉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尝试着挖掘说明文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与麋鹿近距离的接触,努力去进行一次情感与智慧的旅行。力求将说明文上得富有情趣,情理交融。说明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说理过程,学生的情感也得到熏陶升华。课外资料的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搜集的资料图片中,我关注到一种也叫“四不像”的动物,它叫驯鹿,虽然也叫“四不像”,但细细比较,外形与麋鹿有很大差异。为让学生掌握麋鹿外形的特点,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借助搜集的这张图片,特意安排设计了判断这一环节,出示了也为“四不像”的驯鹿,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从角、毛色、蹄子、尾巴等方面进行判断,检查课内所学,以巩固所学知识。 2、第二板块主要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如果仅仅从文字表面去梳理传奇经历,抓住几个时间段,了解那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我把这部分当作教学的一个重点,并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搜集整合来补充所学,深入感知课文蕴含的情感。 通过导入,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这种奇特的动物了,下面让我们寻着时光的隧道,去追寻麋鹿那一段段传奇的经历吧。读5—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时间的词,并思考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感知课文,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麋鹿,而在汉朝以后就销声匿迹;1865年在北京发现,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夺,麋鹿在国内又一次匿迹;麋鹿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直至1986年才返回家园。 这部分以课文内容为媒介,了解麋鹿发展的过程,掌握其发展的“时间”;以课文的语句为依托,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说清麋鹿“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侧重对麋鹿“经历”的整体梳理。 在备课中搜集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资料,提炼了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来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课文第五小节的三个时间段,每一段里都渗透了与之相关内容。 经历1:从3000多年前出现麋鹿,到汉朝的销声匿迹,对于这段经历,你心中有疑惑吗? 启发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麋鹿为什么会消失? 补充的资料让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皇室的射杀让野生麋鹿逐渐走向灭绝,沼泽地地开垦让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麋鹿自身价值让人们觉得有利可图,加剧了人们的捕杀。 这段经历一定引发了你的思考?这个问题则让学生明白了,作为人类,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对于1865年有人发现了麋鹿这段经历,则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段经历。 经历2:你们从搜集的资料中对这段经历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的? 这部分资料补充中,特别用大屏幕打出一段文字,补充了有关麋鹿的学名介绍,因为是法国传教士大卫首先向世界介绍了麋鹿,所以麋鹿的学名被称之为“大卫鹿”,而且沿用至今。屈辱的名字让学生愤怒,透过麋鹿传奇的经历,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与动物命运的息息相关。 教学传奇这部分内容,每一段经历都补充了相关资料,由学生感知补充。无论是三千年前的到汉朝以后的销声匿迹,还是法国传教士到中国后麋鹿的偶然发现,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不堪回首的过去都在警示后人,动物的生存与祖国的强大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情感教学的目标也达成了。 有了相关资料的补充,再引导学生读,学生很容易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努力实现从课堂到课外,从书内到书外的转变,激发他们热爱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板块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感受麋鹿回归故土的新生活。 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感知麋鹿生活在故土的幸福。而设计的“你看到了麋鹿怎样的新生活?”则要求学生结合所见,结合麋鹿生活习性谈麋鹿的新生活,又温习了前面所学。 麋鹿回归祖国的新生活,再抓住一个关键词“放养”,与“饲养”的差别,感受麋鹿生活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新生活,告诉学生这叫回归自然。另外通过一个江苏卫视的新闻报道,知道国家对麋鹿这种珍稀动物的重视保护,并为优化麋鹿品种所做的各种努力。 学生从两段视频中由衷地为麋鹿回归故土的新生活而欣慰,更萌生出保护珍稀动物的强烈愿望。 这节课通过整合有价值的资料,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避免了常识课的嫌疑,使说明文的教学情趣盎然,情理交融。文本中有关麋鹿传奇经历的知识点也成了培植、激荡、融化学生感情的支撑点。文章不是无情物,即便是说明文也能挖掘期间的情感因素,让说明文教学情理交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