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看似过程很流畅,其实这里是离不开第一环节的铺垫作用的。通过前置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与之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所以在此基础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使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由于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通过通分的方法,把其转为为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并且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以及验算。 其实这个内容前后一共进行了5次教学,在常态情况下,没有学生提出用转化为小数的方法或其他方法解决。经过多次教研活动以及学生调查后发现,学生为什么不想到用其他方法解决呢?这是学生积累的已有知识经验的一个结果。例如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单元时,里面有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发现在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并不适用于所有分数计算。所以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就把这种方法排除在外了。所以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上。教学时若学生有提到方法多样化,则调整教学,进行比较优化;若没有学生提到其他方法,教师也不是一定要提出。 这个环节是在第二次教学时加入的。因为学习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小学阶段,简单的数的加减法相关知识就都结束了(除了分数混合运算)。所以有必要在本课教学后,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对计算本质进一步沟通,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第一次教学后发现,沟通整数、小数、分数算理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具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课上交流时,以教师引导为主,没有实例,只是口头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空泛,不易理解。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学生边回忆整数和小数加减法,教师边出示3个例题。那么在交流时,学生就较易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计算本质的模型,使其通过对比、交流发现,原来不管是整数、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它们计算时都是要“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