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后记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在整个教研组的共同研究、努力下,我执教的《28浅水洼里的小鱼》自主研究汇报课结束了。作为一位年轻教师,第一次带二年级,明显感觉学生们理解问题、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如何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因此,在平常的工作中我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和同事们交流,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这次的自主研究汇报课,大家共同研究、交流,在让我对二年级的教学更加清晰的同时,更是让我对自主学习有了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以这次课为例汇报一下自己的收获…… 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呢?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恐惧,那么,对其所教的课 也不会产生兴趣,反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的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教师应注重沟通师生情感,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单单要注重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及生活中,更是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我特别珍惜课间十分钟,我会听他们讲故事、猜谜语,欣赏他们的作品等;课间操我则会对一些需要单独沟通的同学谈心,可能就是那么一两句话,可是在学生看来却是给了他们莫大的关注与鼓励;中午做值日时,我经常会和学生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我们会有更多的话题……当然,如果能够适时的给学生一些物质上的小小的奖励就更好了!比如:这个学期,在国庆节放假时,我悄悄的在每位同学的桌洞里放了一块糖,当学生们上电子琴课回来发现后,那种惊喜是溢于言表的,当他们异口同声的喊着“谢谢陈老师……”时,我心中更是感到无限欣慰。 二、 做好充分的备课,准确把握课堂。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 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学生常常有自己的疑点和兴奋点,也许很多时候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并不密切,甚至偏离了我们教学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条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没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却在乎每一条小鱼的感受,他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当小动物受伤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来帮助它们,通过思想品质的教育,从而美化孩子们稚嫩的心灵。为了让学生感受小鱼被困浅水洼里后那种痛苦的状态,我们在设计导入时首先让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观看小鱼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成长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美丽的画面,你想说什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但是学生说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不应该再吃鱼翅了,不能再抓捕鲨鱼了……这应该是我们在课文结束时涉及的问题,在这里出现有些早了。为此,我们经过讨论,把问题改为:你能用一个词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吗?(快乐、幸福、开心……)这样不仅简洁,也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 精心设计问题,适时组织讨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教师自身的 问题设计也非常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的开展。课堂中的提问不要太大、太宽,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一些细小而琐碎的问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让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 小组讨论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米勒认为,在教学过程 中开展小组讨论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培养学生从被动的重复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供条件。小组活动允许学生去发现事物和知识的意义、表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主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比死记硬背教材获得的东西更生动,而且更容易被运用。另外,小组讨论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思考的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的精神。怎样才能促使每位同学都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呢?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 在准备《28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时,每次讲到第二自然段心里就有些忐忑, 怎样设问引导学生在讨论时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第二句话中的关键词“走的很慢、不停地、每个、用力的”体会小男孩救小鱼时那种急迫、执着的心情成了我们研究的难点。开始的设计是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在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兴致很高,可是它们的回答往往都是:小男孩很有爱心,这是一个爱护动物的孩子等等。如果教师这时再引导学生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的想法大部分是:因为他在救小鱼或是“他在不停地救小鱼”,这时教师再继续追问:你从“不停的”感受到了什么?……整个设计感觉很散,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大家感觉好像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连老师都觉得不忍心再问下去了,之前的讨论仿佛也失去了价值。于是我们改变思路,缩小范围,由一个问题:小男孩在干什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把讨论的内容由第二自然段转到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提出小组讨论问题: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从小男孩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讨论就有了方向和思路,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讨论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总之,此次自主研究汇报课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并将此次学习到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提高,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