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 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教学 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和不同样式;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结合前面的学情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中华文化的成就、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展示等,并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自豪感和自尊心。 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只有把握博大精深的表现,才能深刻理解博大精深这一特点,更好感受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和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深刻的理解第七课根植于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 难点: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个问题相对抽象,理解起来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学生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 方法 1、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与效率。 2、合作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 媒体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 软件:演示软件(PowerPoint) 教学 设计 思路 1.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视频、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课程之中。 2.通过自主、合作、探研的环节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