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作出假设;2、能够设计活动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2、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看图片) 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②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③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用小木棍听小闹钟的声音。 (3)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 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 ③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 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玻璃)中也能传播。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提问: (1)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4)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 (5)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课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教授本课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除教材上提示的几种声音外,创造性地增加了学生喜爱的乐音和不喜爱的噪音,放手让学生探究和创造。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勉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培养、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上组织的尚欠严密。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对于孩子来讲具有比较亲切的感觉,但是科学是严谨的,在语言组织上这一点应表现的更为明显。表述的不清楚,对孩子的探究方向的把握也会欠缺很多。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有“咱们来分析一下,黑板上的这些声音是哪里发出的?”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因教师的表述缺严密的针对性而无所适从。 2、作为一名教师,还需要各方面的知识。 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学生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会把教师当做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而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和反思的教师。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反思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