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考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 《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水的三态变化》一课是在学生分别认识了水的三种形态及其变化条件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概括总结。同时将这种变化拓展到自然界,从而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学生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从冰箱中拿出物体时,物体外部形成的水滴(“白气”),好奇于大雾、露珠、霜等是从哪里来,那么他们就对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思路: 《水的三态变化》是学生在分别了解水的三种形态,三种形态之间可以改变的基础上,对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以及所需条件进行概括总结。所以本课的教学思路为: 首先复习水的三种形态—→水的三种形态在自然界的存在—→ 探究云(雾)的形成—→拓展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雾”的实验寻找自然界中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变化的证据。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 3、通过对水的形态变化及其变化条件的观察,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认识自然界的水不断经历三种形态的循环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一杯水、一杯冰块、湿抹布 分组实验材料: 温水、冰块、记录单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
受热 遇冷 遇冷 受热 0摄氏度以下 水 受热 冰 遇冷0摄氏度以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水有三态(出示一杯水、一杯冰块) 提问:杯子里分别装着什么物体?它们各是什么形态? 还能以什么形态存在。 2.写出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的条件 二、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分别以什么形态存在? 2.提出问题:天空中的水是怎么形成的 3.探究云的形成 猜测:你认为天空中为什么有水------云、雾 引导学生依据水的三种形态之间变化的条件,猜想到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设计实验并汇报交流实验方法: 思考:你怎样制造一个冷的环境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学生实验: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实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冒“热气”的热水做实验。实验方法如图:
冰块
热水
汇报交流: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使制造的环境更冷,你认为可能发生什么现象? 总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在高空中我们称它们为“云”;在低空中我们称它们为“雾”。如果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空中水蒸气就会变成小冰晶。 三、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讨论:在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是怎样转化的?是什么因素影响各种形态之间的转化? 2.讲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每天,太阳提供的一部分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入空中,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这样循环往复,使水不断循环。 四、拓展 1、你能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及其条件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2、依据我们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你能推测出霜是怎么形成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