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的观察和模拟购物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掌握人民币换算及简单计算。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及思维灵活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与人合作,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应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活动、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中的付钱、算钱、找钱、钱不够等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售货员的帽子、“玩具柜”、“学习用品柜”、“食品柜”三个柜台。
学生:每人准备2件商品(玩具、学习用品、食品),制作价格牌,制作纸质人民币,钱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图片,请你看看这是哪儿?你去过吗?(课件展示超市图片)
指出:这是我们这儿的如海超市,是购买物品的好去处。
2.谈话:小朋友,你用钱自已买过东西吗?你们都有自已的购物经验,下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现在要在教室内开一个班级商店,名字叫“小小商店”(板书课题:小小商店)。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回顾客和售货员,在这个小小商店里购买你想买的商品。想不想参加?
[说明:课件演示商店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商店的情境中,从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购物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点评】: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创设情景,导入教学。但就本节课教学而言,一年级学生多数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对本地的“如海超市”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更何况学生更感兴趣的是班级商店和自主购物。因此超市图片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新鲜,既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不能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帮助或埋下设问,导入部分的课件演示就略显多余。
而参与购物实践活动是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理解购物活动中出现的各类数学问题的最好的方式,也是充满童趣、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可以直接谈话导入,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布置柜台。
教师出示柜台,提出活动要求:想想自己带的物品应该放在哪个柜台出售,将物品放入柜台,并将价格牌摆在商品面前。
学生有序地将物品放入柜台。
师生共同检查摆放的是否合理,表扬摆放有条理的学生。
2.收集信息。
提问:仔细观察,商店里有哪些商品,你最喜欢哪个柜台里的东西?为什么?你能照着价格牌给大家说说它的价格吗?
让学生观察商品,说说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点评】:让学生自主确定商品的价格,认识商品分类摆放的方法,了解商品的价格,经历了商店的创办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分类整理、收集信息的能力。
3.付钱方式。
(1)付较少的钱。
提问:买一本笔记本怎样付钱?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付4张1元的;付3张1元和2张5角的;付5元找回1元等等。
(2)付较大的钱。
提问:买一个机器人怎样付钱?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付2张20元、1张5元和3张1元;付4张10元、1张5元和3张1元;付1张50元找回2元等等。
指出:小朋友,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付钱的方法,在实际购物时,可以根据自已所带的钱来断定到底怎么样付钱最快最简便。
[说明: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付钱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招聘售货员。
谈话:我们还要在班上招聘几个售货员(出示售货员的帽子)才行,谁有兴趣想当售货员?既然是招聘,那么老师就要出几个题目来考考大家,谁答对了,老师就将这顶帽子送给她,让她当售货员,好不好?
考题一 :“买一本成语词典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求一共要多少元就是把一本成语词典的钱和一个书包的钱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买这两样商品,付了5张10元的,作为售货员应该怎么做?
启发:找回的钱就是付的钱减去用掉的钱。
讲述:购物时售货员要正确算钱,想好要不要找钱,做到心中有数。选出学习用品柜售货员。(戴帽子)
考题二:“我有30元钱,买一个熊猫和一个洋娃娃,够不够?”
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求出什么?怎么求?
交流:带30元为什么不够?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我们在卖东西的时候发现顾客带的钱不够,怎么办?
讲述:在实际购物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你能灵活地处理困难。选出玩具柜售货员。(戴帽子)
考题三:“我有50元钱,买食品架上的商品,可以买些什么?最多能买几种?”
启发:用50元可以买些什么,关键是看什么?要买得品种最多,应该选价钱贵的还是便宜的呢?
讲述:在购物中,我们可以推荐顾客买些价格优惠的商品,这样可以多卖些商品。选出食品柜售货员。(戴帽子)
谈话:好!我们已经选出了三位售货员,下面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要考考你们这些顾客。在实际购买商品时,你们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购买商品时,要看清价格,要选择自已需要的,要算算总价钱,要想想钱够不够。
[说明:模拟商店场景,考查学生对商品的分类、摆放能力,让学生自己经历收集信息,用平时购物的生活经验探索付钱方式。答题招聘售货员,戴上有“售货员”的帽子,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演示,学生表演,利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感受购物时要注意的地方,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点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巧妙设计了“招聘售货员”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购物过程,积累购物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并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带的钱够不够、需要多少钱、50元可以买什么等购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估计、计算、判断问题的理解,为后面顺利进行购物实践活动扫清障碍。
根据一年级学生充当售货员的经验水平,在购物实践活动中,三名售货员太少,为了让更多的“顾客”更好地进行购物活动,全班分为9个小组,每组设置一名售货员比较合理。
三、模拟购物,实践活动
(一)活动要求
在购物中要怎样做呢?请看活动要求。(出示购物活动要求)
顾客:①提前计划,做好准备。②注意排队,文明购物。③看好钱物,以免丢失。④整理记录,填写表格。
物 品 名 称
价 钱
合 计
售货员:文明待客,注意算好帐,检查顾客付的钱是否正确,找对钱。
【点评】:活动准备周密细致,既帮助学生掌握了购物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些事项,又对学生进行了文明购物的思想教育。
但因为填写的表格是购物清单,最后一栏栏目名称用“总价”比用“合计”更合适一些。
(二)模拟购物
1、购物活动
售货员站到自已的岗位上,做好准备接待顾客,教师把学生分成9个小组进行购物活动。
让学生自由购物,“售货员”负责售货、收钱、找钱。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讨论
购物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集体讨论问题。
(1)请顾客汇报: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商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
集体判断汇报的同学算得是否正确?
(2)交流活动体验:说说买(卖)商品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麻烦或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并讨论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不好?谁还有什么好方法?
[说明:创设购物的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交易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交流买(卖)东西的经过,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分析并积累购物经验,体会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方法和步骤,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起到导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点评】: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亲生经历取币、付币、找币的购物交易过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币币值的认识,丰富了对与购物相关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交流活动经验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自觉性,积累了解决简单购物问题的经验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总结,反思体验
引导:小朋友,今天我们开展了非常有趣的购物活动,你们快乐吗?那你们是不是有很多的收获啊?讲给大家听听吧。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并且找到更多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说明:对本节课的学习作一个知识性的回顾,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再一次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科学习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