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就此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想。 一、 抓准引入点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比” 师:请你写出一个比(生答) 师:请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另个比,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 突出注意点 探究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师:观察分数形式5/8=10/16的比例,你能找出内项、外项吗? 生一:分子是内项,分母是外项。 其余学生:不对,5和16是外项,8和10是内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里林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 三、 结合联系点 从探究比例的意义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林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四、创造发展点 师:你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吗? 生:因为在比例中,所以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师:反过来这句话成立吗?(因为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所以是比例) 师:1.5:10=( ):8 这样处理很好地为接下来的解比例铺垫孕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很明显这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能力,使教学设计变得更有灵性、更为灵活。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可以经过适当的“改造”例如运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问题;运用“减法”,减少一些平铺直叙,成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使学生学习该知识时不再感到机械、平淡。反视自己的教学,排除没时间和精力充分备课的原因外,重要的是本身的素养以及经验限制,没办法灵活地设计,驾驭课堂,更别说二度开发教材了。可见自己该学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互动只停留在一般问题的反馈与补充的层面,数学味的问题答辩的浓度不大,可见学生真正数学探究的素养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