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争论的故事》有感 许老师来到了我们学校执教了《争论的故事》。整堂课清新自然、活泼灵动。她甜美的嗓音,恰到好处的评价与点拨语言,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紧紧扣住了所有孩子与老师的心。我觉得在课堂上,孩子们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体验着思维的快乐。本堂课有以下几点最值得我学习: 1、匠心独运的课堂导入 因为是借班上课,自然而然要与学生进行课前的交流互动,但许老师的课前交流并不只是单纯地和学生说说话,聊聊天,她的课前交流可谓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许老师以“猜午饭在肯德基吃了什么?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入手,让孩子们展开了课前的讨论。紧接着,她话峰一转,导入正题:“刚才我们友好地进行了交流,这就叫——讨论。可是,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谁都不肯让步,这样的讨论就叫——”于是,孩子们纷纷会心地道:“争论。”这样的课前交流,可以说是不着痕迹地“打开”了课本,与课文的内容丝丝相扣。 2、潜移默化的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教学让我获益良多。课堂上,许老师创设情境,进行随文识字,不但教孩子们掌握知识,还教会他们怎么去学。如学习“争论”,许老师一边板书古文字“争”,一边指出:“争是生字,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两只手抢一样东西,谁也不让谁,这就是‘争论’的‘争’字。两个人争论时自己坚持自己的意见,互不相让,差不多要吵起来,这就是‘争论’”。再如学习“聚”字时,许老师说:“请大家聚精会神地看老师写这个‘聚’字。(板书‘聚’字)下面三个人,撇竖,第一个人;撇撇,第二个人;撇捺,第一个人。”课上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是简约与灵动。从“争”与“聚”字的教学,到后来分析“煮”与“烤”的字形特点,许老师始终将随文识字的理念贯穿其中,这样的教学自然而不刻板,深刻而不肤浅,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字所特有的造字文化,这一点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大受启发。 3、巧妙无痕的评价语言 这堂课中,许老师的评价语言也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关注。许老师运用她的语言智慧,独具匠心地驾驭着整个课堂,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环节,都显得淡定从容,她不断地调动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当面对课文读得还不流利的学生时,许老师说:“你读得有些紧张,这不是你的错,再试一次……”既化解学生的紧张感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对“赞许”的理解和运用,许老师说道:“如果你读的时候能把书拿在手里,老师也会向你投去赞许的目光。”“你读得好!老师对你很赞许。”对“聚精会神”的理解和运用,许老师说道:“你读得聚精会神,大家听得也聚精会神。”这样的评价语既有内涵,又恰到好处。于是,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随和,孩子们舒展。 纵观整堂课,可以说许老师都是把孩子的发展作为核心,精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把学生放到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第一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愉悦、充满了自信,也充满了成功感。这是一堂轻松而又高效的课,这样的课怎么会不让孩子爱上“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