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长久以来,提倡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但究竟怎样做得如盐入水,自行溶化,盐水又自行蒸发,结晶提炼。这一直是困惑着我们的难点。大多情况下,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意识很模糊,做法也不到位,要么识字落不到点上,也就是识不通透;要么识字很机械,文是文,字是字。《美丽的小兴安岭》执教者突破了这个难点,真正实现了对传统识字方法的超越,真正落实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理念。她让中华汉字的丰富意蕴溶解扩散在文章的环境中,又在语言环境中提炼结晶,汉字便以立体的形象凸显在学生脑海中,有了具体的内容,有了鲜活的生命。这才叫识字,是一种意义的建构。 这种识字方法是多么地符合中华文化的特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九九归一。 不仅在识字教学上,《美丽的小兴安岭》开辟了新思路,她凭借语言环境,让学生明白汉字,热爱汉字,而且还凭借文章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明白文章的文理,对写作感兴趣。 如: 师问:为什么每一个季节都写树呢? 生根据课文,做出回答: 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而树在每个季节都有变化,所以要写树。 【照应开头,并联系全文】 师再问: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景物? 生答:美丽不光有树,还有许多景物,它物产丰富,所以作者还要写别的景物。课文结尾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照应结尾,使学生明白了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又挖掘并回归到了文章的一个语文元素,也就是文章的描写对象:小兴安岭,让它个性饱满而物性完整】 这就是文理的启蒙,事物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文章要这样写。之所谓顺理成章。三年级的学生,启蒙能够达到这一层,不简单。 解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法,我又感悟了一个专业之道:挖掘语文元素就是尊重语文,真正的语文味儿就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