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听了林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悟良多,受益匪浅。 《鲸》是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在体裁上属于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活画面,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类似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说明文的共同特点是用简洁而精练的文字介绍生物知识,形式简短,科学性、逻辑性、普及性强;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物、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从课堂教学活动来看,我认为林老师的以下几点做法尤具特色,给人很大的启发。 一、巧借平台,生字教学 学生来到课堂上,已带来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印象的独特感悟。教学中,如果无视这些存在,课堂则会陷入走“教案”的状态,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作为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课前真实地展示自我学习水平,林老师的生字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大屏幕的形式。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写在鲸的各部位上,这样不光了解了“腭、肺、肚、胎、鳍”在鲸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又运用了“生字小转盘”这一新颖的概念,让同学们在识认汉字的同时讲解生词,寻找规律与特点。如“肉月旁”的生字,并强调了“肺”的最后一笔是竖。 二、教学手段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在《鲸》一文的第一段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观看鲸的图片,整体感知鲸;再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鲸的大;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么多形容“大”的词,作者用了吗?那他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比较、数字、假设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大。 三、围绕齿鲸、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 教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这是高标准的口语实践活动,这种辩论,不是死读课文,而是将自己重构包装后的语言展示出来,让听众、读者感到清新、生动。这要求辩论语言通俗、生动、形象,促使学生化难懂的知识为浅显的知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辩说能力。 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在林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进行海底游览。在她的课堂中,笑声代替了种种谨慎。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教师用有些夸张的表情、语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五、在读写拓展中渗透情感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才能如血液般共融?情感的渗透、价值观的树立怎样才不至于流于空泛和说教?林老师做得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保护鲸,而是提出怎样才能“不要让美好的事物只在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在教学的最后,布置了小练笔——根据课文、课后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林老师在讲述鲸的各部分内容时,已渗透了自述,这为小练笔降低了坡度),在读写的拓展中自然渗透情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