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案例评析:评《中东》 《中东》是认识世界地理区域非常重要的一课。由于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在区域自然地理都选取了这两个板块:“三洲五海之地”和“世界油库”。板块一是对应课标“认识地区”中的标准一“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板块二对应标准五“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经济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看了王老师上的《中东》一课,感触很深。自己多年来也上过很多次这一课书,但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把知识点或考点讲授给学生,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现在看了专家的课,感觉自己与专家的区别实在是大。王老师这一课的优点体现在: 一、教师角色的完美转变。 王老师对《中东》一课里的“三洲五海之地”和“世界油库”这两个板块的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分组学习,分工合作,自行分析问题,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解答问题,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王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符合新课程的创新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发挥了组织与引导的作用,角色实现了由以往的主体到主导的过渡。 二、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王老师就课本内容提出问题,把问题的解决权交给学生,由学生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这样就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也因此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在王老师的课里,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足由同学们给予修正、补充,然后老师组织学生给小组发言进行打分。发言者和倾听者之间的提问和质疑,产生很好的互动效果。教师及学生的点评,都有效的促进了师生的多项交流和相互了解。 正如她自己所言要“要创造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使各类学生都能享受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