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陈述的内容是《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本课内容是我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组织的,实施于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起始阶段。我从以下 5 个部分展开陈述。
一、目标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有以下两方 面:即结合实例,从空间、时间两个角度学习“比 较”这一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2.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很好地反映了人地关系,有助于学 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高中地理教学和高 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已掌握解读图文对照资料,分析人地关系的基本技能和中国地理概况知识。但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于区域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有待提高;把已有的中国地理知识纳入长期记忆,建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网络是当务之急。
3.教学材料分析
本着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我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东部季风区,并在区域内部选取了北京所在的黄淮海平原,和必修教材中接触过的珠江三角洲。教学中我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材料。
4.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5.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读图技能的培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建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网络,梳理区域地 理的一般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师创情: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材料, 澄清任务;
小组活动:学生在交流中扩展或改组原有知 识结构。
成果汇报: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塑造学生行为。
教学在不断的创设情境——小组活动——成果汇报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发展提高。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5 个环节。
首先,我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 MV 附加重要歌词导入,意在通过强烈的视听觉冲 击,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区域 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兴趣。
我将重点陈述环节 2 因地制宜求发展
这个环节分为两个阶段,分别针对本节课的 两个教学重点。
在对比区域位置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阶段, 我采用“先叠加、后分解”的思路使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1。请看视频:
学生通过关注叠加分界线、经纬网的三大自 然区图,回顾东部季风区的范围与位置。
学生通过解读叠加轮廓线、经纬网和临海的地形图,判断圈定区域名称,并对比位置异同,得出:黄淮海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位于东部季风区,都临海;不同点:黄淮海平原位于中纬度地区,东临黄海、渤海,珠江三角洲位于低纬度地 区,南临南海。
接着我呈现这三幅复合地图,并叠加重要地理分界线——秦淮一线,以此强化学生对三者空间位置的认知,并过渡到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采用分解要素图层的方式,引导学生汇报 两地形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
学生通过观察分层着色地形图,发现:黄淮海平原以均匀的绿色为主,说明其地形以平原为主;珠江三角洲绿色中夹杂浅黄色,证明平原内部有丘陵散布。
学生通过分析经纬度位置,得出:两地形区 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不同点:黄淮海平原位于秦淮一线以北,1 月气温低于 0 度,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 7、8月,降水量在 400-800mm 之间;珠江三角洲位于秦淮一线以南,1 月气温高于 0 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
学生通过对比经纬度跨度,得出黄淮海平原跨度大,面积辽阔;珠江三角洲跨度小,面积小。
学生并归纳出东部季风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为主;区域内 部以秦淮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地区。
最我选取地形图和气候统计图,设计“连线”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重点 1 的掌握状况。并通过第二题“试分析两地气候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顺利过渡到教学重点 2 的小组探 究学习。
针对教学重点 2 我采用“先论证,再冲突,后拓展”的思路,组织和呈现教学素材。请看视频:
先论证:通过两个活动论证自然地理特征与 农业生产的关联性。活动一:通过气候统计资料 探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活动二:通过从小 麦、水稻的生活习性推测主要分布区的活动来了 解农业生产的地域选择性。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推断出:东部季风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农业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秦淮一线以北以小麦种植为主,以南以水稻种植为主。
再冲突:当学生们沉浸在对农业生产一般规律的认知乐趣中,我借助中国年降水量图,故设悬念——那好暖喜湿的水稻是不是只能在秦淮一线以南的平原地区种植?——制造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部分,我协助学生分析了热量不足的黑河,降水不足的宁夏平原,地形崎岖的云南元阳发展水稻种植的原因。借此打开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形成关于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态度——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具有差异性;而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后拓展:我用表现区域饮食差异和地域特征 的文本、反映出行方式和建筑风格的图片呈现试 题。经思考,学生发现:一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会 影响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不 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 变。在因时制宜谋发展环节:
我采取倒序的方式呈现珠江三角洲地区不 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因时 制宜谋发展的重要性。
环节 4:课堂总结
在学生 1 分钟的“教学板书设计”活动之后,我按照教学思路依次呈现板书,帮助学生完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知识网络,梳理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效果
通过课上考察和课后检测、访谈,本节课的 教学设想顺利实现,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本课学生不仅在地理读图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获得发展,而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学生的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后访谈和观察发现,学生对待区域发展、环境的态度也更为科学。
五、教学反思
本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来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现了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突出对比分析这一区域地理基本学习方法的教学。而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尤其体现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
有目的地叠加地理要素、分解地理图层能提 高学生提取信息的效率,运用地理信息进行进行 地理学习的能力,揭开地理读图技能的面纱,使 地理读图技能的培养从模糊走向清晰。
教学重点 2 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灵 活、便捷的特点,使学生的地理学习由庞杂的知 识记忆变为严谨的推理。
信息技术动态呈现术,使得内隐的思维得以外显,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建构知识网络。
若条件允许,我愿尝试网络教学,建立交流论坛促进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互动的有效性;而且实现人机交互的随堂测验也便于我及时掌握学情,调整教学进程,加强课后辅导。今后我要加强学习专业、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如视频播放时字幕的制作问题等。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陈述,不足之处,敬请 指正!
谢谢。
参赛感言: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 活动)是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关怀指导下,面向在校中小学师生开展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与增强知识产权意识的一项活动,是一项普及“知识产权”,展示“自主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应用竞赛。“NOC 活动”把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培养广大师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确定为活动的中心主题。活动针对学生和教师设立赛项。
NOC 活动中的教师赛项贴近教学实际,有利于提升我们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参赛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不学习,将被时代抛弃。”本次比赛,我从其他教师的陈述中了解到电子白板、师生网络教研、学科专业模拟软件的使用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领略了这些手段在击破教学重点难点时的魅力,感悟了其他老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和激励拓展教学资源的努力历程中迸发出的教育智慧。这一切让我大开眼界,再次深刻领会到“NOC 活动”主席在开幕式上说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即将带来教育的变革”这句话的内涵。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共舞,我深切的感受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假如我失去学习探究的欲望,就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这个时代抛弃。
相关阅读推荐:
›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例说课稿 参赛精品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