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论文
把准学习起点 构建生本课堂
摘要:学习起点是指学生从事特定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所应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寻找并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和选择教学方式,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学习活动,构建真正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学习起点 生本课堂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地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于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来的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我们的教学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开展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深知品德课程的实施必须回归生活,也明白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于是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说那种无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只顾走教案的教学现象已不多见。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教师对“学习起点”的认识与把握不够准确而往往导致行为偏差,造成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了解教学现状,寻找和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对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入研究,找准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从事特定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所应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学习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品德学科看,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品德按品德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学进度,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而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情感、能力等。
1、整体把握教材,找准逻辑起点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品德课程设计的思路。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如果教师不全面了解教材体系,弄清某一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位置,教学中的逻辑起点的确定就容易发生偏差,出现或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例如品德与社会四下中的《交通连四方》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家乡的交通发展变化,如果教学中在全国范围内讲交通的发展变化,那么这个逻辑起点就过高了。因为品德与社会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重点是感受祖国交通的发展变化。因此教师要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整个小学阶段品德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从中找准逻辑起点。
2、深入学生生活,找准现实起点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只有把准学生的现实起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展开教学,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才能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由于现实起点基于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的差异使得每个人的基础不一,发展状况和潜能也不同,相对比较难把握。因此,把握现实起点是重点,关键要深入学生的生活,真正了解学生: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什么?哪些知识已经掌握、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能够独立学会、怎样组织更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会?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怎样的合作方式更有效?哪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传授,怎样的点拨、引导和传授是基于学习起点的?
(1)以学生为中心,细化课前调查
目前,品德课教学强调课前调查,旨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正确地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较高的认知平台,支撑起一个更大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处在一个最佳的最近发展区,获了更大的成功和发展。但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更多的课前调查注重的是对学科知识的收集整理,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需求、兴趣等方面的调查。也就是说课前调查更多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因此这样的课前调查所获得的学习起点是不够全面、准确的。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细化课前调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课前情感态度、心理需求,才能较准确地寻求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例如品德与社会四下《世界之窗》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在布置课前调查前,我先让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图片,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工艺、奇特的语言文字、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前调查中。然后我设计了一张课前学习调查表格,除了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积累外,更多地关注
|
举例说说自己已经了解的内容(哪个国家的什么,简单介绍)
|
你是怎么知道的(途径)
|
接下来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什么(针对已知)
|
其他感兴趣的是什么(简单介绍)
|
你有什么困惑的地方
|
建筑工艺
|
|
|
|
|
|
语言文字
|
|
|
|
|
|
饮食文化
|
|
|
|
|
|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找准学习起点,开展有效地品德教学。另外,这样细化的课前调查不但有利于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能掌握班级学生的共性和学生间的差异,从而挖掘有利的教学资源,通过自我学习和同伴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品德发展。
(2)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真实想法
在平等对话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随着体验的加深,学生的认知、情感不断得到深化、提升,也就是说学习起点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流露出来的真实想法,情感倾向。因为这些即时流露的想法、情感正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现实掌握情况,即学生即时的学习起点,从而以便于教师即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效地引领。
二、基于学习起点,精心预设
1、根据学习起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内容的选择是符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是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的;是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因此课堂教学不可以随便地丢弃教材。但是学生原有经验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兴趣点不同,使得学生的学习起点存在很大差异。教材中的内容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选择性使用教材,创造性地、科学性地使用教材。
(1)化静为动
品德新课程教材图文并茂,每单元各个主题的内容常常是通过若干幅活动图呈现出来的。这些简单而生动的图文材料虽然富有教育价值,但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显得不够生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巧妙、灵活地选择图文资料,并把这些静态的图文资料转化为动态的场景,赋予教学内容生命力,努力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由此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品德与社会六下《不平静的世界》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两次世界大战的深重灾难。教材中呈现了几张体现战争残酷性的图片,给学生形象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两次世界大战在时空上距离很远,仅凭几张图片无法让学生获得真切地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将反映战争残酷、灾难巨大的图片,配上悲凉的音乐、凄惨的描述,使得静止的教材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具体,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这样的教材处理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实效性也大大提高。
(2)合理取舍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通过课前的调查,师生最终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这样,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繁多的课程资源间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那么取舍的标准除了教学目标,就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些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起点的课程资源就应该充分利用,而那些琐碎、低效,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就应该大胆舍去。只有基于教学起点的课程资源,才能引发学生真情实感,才能真正促动学生的心灵,获得主动发展。如《天有不测风云》一课主要是要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危害。体现“自然灾害”的教学资源是很丰富的,如唐山大地震、抗洪救灾、非典、雪灾、手足口病、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等。在这些灾难中,青海玉树地震离学生生活时代最近,学生已借助媒体对这次灾难的危害性有了一些感性的了解、认识,也积淀了一些情感体验。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化繁为简,把玉树地震作为典型教学资源开展深入地教学,引发学生对“灾难无情,人间有情”的教学主题的深入学习。
2、根据学习起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1)合理的教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认知基础
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赖于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为基础展开教学。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的确,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能灵活应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这对学生才能有效地建构品德,从而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某教师在执教品德与社会三下《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香港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比较港币和人民币;观察香港回归前历任港督的头像;观看民众骨肉分离的图片;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等。这些活动正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认知特点为基础设计的。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香港是陌生的,他们没有见证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最多也只是通过媒体或旅游初步认识到香港的繁荣,而对香港沦为殖民地一概不知,更无法理解。如果教师无视这些,一心想把教师的感受移植给学生,那么教学只会使学生无动于衷。这位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听一听、想一想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方式,把香港的历史形象、具体地展现的学生眼前,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香港历史的认识,并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合理的教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生活体验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以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为起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了不起 家乡人》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人的了不起,教师设计了“走进家乡名人——“哇哈哈”产品的创始者宗庆后”的活动。教学中,随着“哇哈哈产品交流会”、“认识宗庆后”等学习活动的展开,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家乡人真了不起!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工作,获得了成功,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由此学生对了不起家乡人的敬佩之情和像他们学习的美好情感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娃哈哈”产品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对此已积累了相应的生活体验。因此这样的活动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学习,获得主动发展。
(3)合理的教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能力基础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引领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得到发展。但无论是那种方式的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来定,否则会让教学活动失去实效。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是最受欢迎的,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更喜欢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灵活地选用、整合、设计学生乐于参与、能够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而有效的活动中获得真切地认知、情感,最终得到有效发展。
三、顺应学习起点,灵活变通
1、顺应学习起点,及时调整预设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地变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我们课前没有想到的“可能”,寻找到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预设方案中的情况有所偏差,这时教师不能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而必须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如教学品德与社会《节日大观》时,教师预设了几个中外传统节日,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随机调整预设方案,进行有效地引领。
2、顺应学习起点,给予有效的价值引领
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和充满变数的,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暴露的学习起点,及时根据课堂教学调整教学预案,敏锐捕捉不期而遇的生成点,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抓住起点的共性,引领自我教育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思维碰撞,心灵互通,逐渐形成共同的认识。教师要抓住这样的共性,借助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自我教育,从中获得发展。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上《红绿灯》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交通现象调查汇报、交通事故交流等活动,已达成“不遵守交通规则后果严重”的共识,并产生了要遵守交规,珍爱生命的美好愿望。这时,教师抓住这样的共性,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通过认一认交通标志,学一学交通法规,辩一辩困惑现象,写一写交通文明语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而这样的教学正是以学生学习中的共性为基础的。
(2)利用起点的差异,引领同伴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因此在顺应学生学习起点进程中推进学习过程组织教学时,我们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同时,又要在起点推进的动态过程中,找准新知识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一个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将高起点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验证、交流、反思等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地展开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进程,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五上《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时,在探讨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时,班中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我们学会理解父母,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就能与父母成为朋友。这少部分孩子的认识是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但不能代表整体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时,教师马上抓住契机,让全体学生探讨怎样去理解父母,怎样与父母沟通交流呢?并让这些与父母成为朋友的孩子谈谈自己的经验、体会。这样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思考、启发,从而受到有效地教育。
总之,只有正确把握学生品德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加以利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品德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有道德的人。而这样的课堂也才能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小学德育》若干期
相关阅读推荐:
› 小学思品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了解各民族的美味佳肴说课
›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谈教材图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的运用论文
› 小学思品论文:把准学习起点 构建生本课堂
› 小学思品 我要攀登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