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教学纲要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一、引入新课
|
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
|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
|
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2页中两幅地理景观图(教师提供两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图、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同时利用教材45页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思考这两幅景观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引出区位的含义,并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两幅地理景观图进行比较,层层设问,结合图3.13最后讨论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要求学生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活动与探究: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活动1:“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首先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活动3:“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
说明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指导学生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配合地中海气候区图以及欧洲西部政区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因素差异,从而提出对地中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建议),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光热条件,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等等。然后完成案例后的活动。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通过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地形分布、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案例后的活动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运用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加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教育思想。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
三、巩固小结
|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
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