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说课设计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型是新课,适用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利用ppt分别从课标分析与解读、教材分析与处理、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反馈练习,六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课标分析与解读
根据第一节涉及到的课标要求,我们确定:
本节重点突出的课标点为: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区分布。
本条课程标准的主题内容是: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指标,三种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本条课程标准的后置限定是不同特点及地区分布,行为动词是分析。所以本条标准应该体现对比分析(特点和分布)及通过读统计图表的方法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高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大量的统计图,如何学会读图、析图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依据课标我们将其解读为:
1、能够说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说出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能够运用图表信息,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二.说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必修2》的内容结构及第一章人口变化的结构(见ppt)
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的理念。
(二).教材处理——适当整合
补充:利用乌苏本地人口资料绘制人口统计图
原因: 加强读图方法和获取信息能力训练。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基础:学生已具备“中国人口多”这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世界和中国人口的认识多局限于感性,对成因的分析、过程的描述以及图文转化能力较弱,不能独立完成对实例的分析。学习障碍:七大洲和四大洋识别不清,尤其某国对应的大洲。读图和图图、图文转化能力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懒于思考、懒于动手,知难就退的多。
(教师过渡: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结合《课标》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四.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读图说出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了解并区别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转变的时空分布。
(3)通过统计图判读人口增长模式,学习读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深入地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正确的人口观,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2.重点和难点:
通过图表和资料,判读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和转变的原因
依据:
学生首次遇到大量统计图的判读,加之读图能力弱,所以是难点;此内容为课标要求,必为重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4.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5.说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教师过渡: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学生的学。)
6.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7.说教学过程
⑴.实例+问题导入:2010年我国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现有人口是多少?目前我们乌苏人口是多少?在数量上较《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什么变化?
从而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并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法
预期目标: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导入并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⑵.探究一:有关概念性质等问题。
(课前通过学案预习完成一部分知识,课堂时间:5分钟)
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①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②根据P3“活动”,指导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
人口基数有关:某时期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某时期的人口基数×该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差异。
⑶.探究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和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课堂时间:10分钟)
设置第一个教学高潮:
(课本图片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指导学生读图并分析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①读图名,弄清图所表达的含义。
②读坐标,弄清各坐标分别表示的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注意两图坐标单位有什么不同。
③读图形,弄清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第一,曲率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第二,曲线所对应的横、纵坐标值反映出某个时期所对应的人口数值)。
注意:图1.2中农业革命期间和工业革命以来的两个时期比较,那段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更快些?
④想问题,弄清变量之间的关系(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归纳提升: 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加速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检验: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统计曲线图,让学生说出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特点,以检验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过渡] 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有差异,同样在空间上也是有差异的。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课本图片展示)图1.4 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影响这一差异的原因。结合P5“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归纳提升:结合表格对比两类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比较表
国家类型 自然增长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
日本 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
较高 增长
很快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增长
⑷.角色尝试和分组讨论:
①假如你是我国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你会怎样看待我国的人口政策?你认为目前我国的人口政策是否合理?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②假如你是日本或某发达国家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你会怎样看待该国的人口政策?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上认为,在上课后第5分钟到第20分钟之间,这一段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第一个教学高潮,以便利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特点,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⑸.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课堂时间: 15分钟)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学案+学生读书填学案+教师提问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让学生阅读课本P5图1.6。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三种?阅读课本P5图1.6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学案中表格。
设问:目前世界上哪样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让学生阅读课文P7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我国目前属于那一模式?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学案中表格。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与意图]开始在老师引导下完成部分活动,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分析方法之后,再由学生自己分析、探讨,直至完成所有的活动任务。这些活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在学生完成“知识小结”后,老师再ppt展示板书,以帮助学生总结本课知识。
教学手段:合作探究
预期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六.说反馈练习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特设置几道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如配套作业本;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半开放性题目,布置给学生小组作为课后研究性练习。如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我国和乌苏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
七.小结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线是以乌苏本地人口资料归纳出我国乃至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课堂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推荐意见:
此说课稿运用ppt、学案,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有很强的理论依据,可操作性强。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