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稿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
(1)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
|
播放音频材料:童话故事“岩浆之旅”
思考:岩浆晶晶和亮亮经过怎样的长途跋涉和变化完成漫长的旅行回到岩浆之家的?
|
运用音频材料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创设情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又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
|||||||||||||||||
(2)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
|
多媒体呈现本节教学主要内容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质作用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3、分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框架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
|||||||||||||||||
(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
|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结合教材文字材料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找出三大类岩石,并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
2、根据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判断各类岩石的特征,并完成连线题:
喷出岩 很结实,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侵入岩 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沉积岩 有美丽的花纹,是很好的装饰材料
变质岩 可能存在气孔
3、根据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注意岩浆岩与岩浆、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箭头)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并填上主要的地作用力。
5、将这些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
|
第1个问题较抽象,对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知识可适当补充。
第2个问题的设置能开动学生的思想机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大胆猜想,自行解决问题,避免由教师讲授产生的枯燥。
第3、4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5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体会内、外力作用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又可顺利导入下一个问题。
|
|||||||||||||||||
|
(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
|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视频欣赏各种地貌图片
缤纷擂台——分组合作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分成四组)
A组题:流水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流水的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流水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B组题:风力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风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风力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C组题:冰川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冰川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冰川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D组题:海浪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海浪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海浪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海浪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
视频欣赏图片既可以适当放松,稍作休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为探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缤纷擂台,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每组试题的设置都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样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并培养学生能选择和利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
||||||||||||||||
|
(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
|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阅读填表法:
|
内力作用表现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已经学习过,所以重点知识为地壳运动,而这一知识点在下节课山岳的形成中还会学习,本节课不想深挖,但为了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并能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的预期效果,因此采用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填表法,对其有一个简单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
|
(4)信息反馈与控制阶段
|
问题探究(一)珠穆朗玛峰案例原因分析
总结填表,如下:
(二)三江并流成因分析
(三)渤海几千年来形状无变化的原因分析
|
问题(一)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表形态时的关系,导入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总结。
问题(二)、(三)的设置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内、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表形态时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
|
||||||||||||||||
|
(4)信息反馈与控制阶段
|
知能训练: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溶洞一① B.裂谷一②
C.沙丘一③ D.戈壁一④
2.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考再现:
(2010北京文综,1~2)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2)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一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一侵蚀搬运一岩浆侵入一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一岩浆侵入一地壳抬升一固结成岩
|
该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巩
固训练。
高考试题的练习在于训练
解题思维,使学习更有实
效性。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
内力作用
|
外力作用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流水作用
|
风力作用
|
冰川作用
|
海浪作用
|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