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
一、要研究的主题
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设计的主线,高中地理必修Ⅰ就是以“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题。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等,其中的宇宙环境是地球自然环境最宏观、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特点,是认识地球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高中地理课程要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高中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本节地球的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本条课标内容的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三、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该章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安排了从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自身的运动属性和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四节内容。本节教材概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通过对地球结构的基本认识,让学生宏观地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为今后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打好基础。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本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节内容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前学生们通过神话故事、科幻小说和科普书籍对于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是很系统和准确。由于地球的圈层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进行观察,而且圈层的规模非常大,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利用示意图、动画等方式使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可以通过简图和形象的比喻(把地球看作一只“半熟的鸡蛋”)来加深学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理解。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⑵ 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⑶ 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⑵ 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⑶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⑵ 通过探究地球内、外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⑶ 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八、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的认识,需先从分析地震波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在了解了横波、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及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分析出划分地球的两个不连续面和三个圈层;对于岩石圈的范围和软流层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据图分析,先找出软流层的位置,再画出岩石圈的范围,最后再与地壳的范围进行比较。
关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外部圈层结构也是同心圈层。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可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演示,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最终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认清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导入新课
师 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 书: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我们对地球内部的情况不太了解。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都反映了人们想进入地球内部一探究竟的愿望。但就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还没有能力直接到地下深处去探明其内部结构。那么人类能用什么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呢?
生回答,师总结 ⑴ 钻探取样分析(最大钻探深度14千米)
⑵ 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⑶ 遥感技术
⑷ 地表的温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师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地震并非一无是处,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地球内部的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生 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 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 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 师 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板 书: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师 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 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
师 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师 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
生 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千米。
师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吗?
生 (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 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生 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
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大,被称为硅镁层。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出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板 书:
(二)地幔
师 (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 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
“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 ℃,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板 书:
(三)地核
师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 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
(学生总结回答)
(1)从古登堡面到地球核心,为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增加,横波又产生,则为固体。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点,物质就以固体存在了。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与铁镍陨石相类似,所以称为“铁镍核心”。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生 (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层。
板 书: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大气圈
师 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 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千米。
板 书:
(二)水圈
师 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生 (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师 总结评价,并转入生物圈。
板 书:
(三)生物圈
师 提问:什么是生物圈?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生 (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出现却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一)地壳
(二)地幔:软流层 岩石圈
(三)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三)生物圈
九、作业设计
1.每位同学绘制一幅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2.课后在图书馆或互联网收集有关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材料。此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地球结构的新进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