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区》点评稿
《新工业区》一节的课堂教学,最大的亮点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这节课教师全程采用了师生参与、集体探究的课堂组织形式。我认为本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堂课学生活动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精神。上台发言同学的“成果”是小组集体讨论的结晶,体现的是集体智慧。3.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分为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让他们带着使命“出国”考察,学生的课堂活动带有一定的使命感,对得出的结论具有一种成就感,这无疑会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4.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展示、语言表达能力。总之,从地理课堂的组织形式而言,这节课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但是,形式服务于内容。形式好不好,归根结底还要看它对内容的表达好不好。下面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角度,谈谈本课的不足之处:
1.形式化色彩过重。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充满着探究气氛,但实质上“探究”并不深入:学生发言的结果,分别是两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特点、发展模式等,而这些内容与教师之前的板书无异。
2.学生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只是布置学生分角色讨论,讨论什么,看教师没有明确。
3.角色的划分缺乏目的性:出国考察的有政府官员、企业家、经济学家,他们的考察目的有什么不同?从上台发言的内容看,分别是特点、区位条件、模式,这与他们的身份有什么关系?在这里,形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结论: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首先看它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相关阅读推荐:
› 新工业区点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