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地理说课稿高中地理说课稿> 正文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第二课时说课稿

本站微信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说课稿第二课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高中地理上册2.6节《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第二课时《气候类型》。
一、说教材
1、《气候类型》是在前面学习了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之后学习到的更加综合的知识,它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并且本节内容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运用,对今后世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作为《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第二个课时,本课时的学习承担着对第一个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任务。因此,本节内容突出的不仅仅是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用已有的知识判断气候类型。
3、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安排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世界各种气候烈性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地理材料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说学情
我区学生初中已经有过对地理的初步接触,特别是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在初一的课本中已经作为重点出现过,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具有特色的气候有一定的记忆。
高一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部分学生上课时参与积极性还较高。因此,需要多形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我校高一的学生而言基础较差,从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较差,不能独立的从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状态;从另一层面来看,他们还不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地理思维,力争达到学生自己能提出相关问题,主动加以总结、思考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情的需要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各个气候类型最显著的特点,并且能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判断气候类型;
情感目标: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学会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
重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 
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全球分布、特点是将要学习到的高中地理其他许多知识的基础,对后面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们日常生活而言这些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有用的。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定  
针对我教的学生从图上提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教差的情况,气候类型的判定应当是他们最难以掌握的地方。
五、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运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综合演绎+归纳分析”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图片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1、综合演绎法:从气温和降水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气候形成因子如何影响二者,了解主导因素的宏观影响和相关因子形成的微观影响,最终演示全球形成的气候分布特点。
2、图例比较法:从图2.26和2.27让学生比较各个气候最显著的特点,从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记忆和理解本节知识。(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元素,针对学生读图能力较差的情况,因此必然要选择课堂内外多读多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六、说学法
1、归纳分析法:学生将2.27图按温度带归类,并进行分析,总结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归类规律。从而熟悉判定气候类型的重要方法。(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种对各门学科以及今后学习都有效的学习方法。)
2、探究学习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原因,探索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为气候类型的判定提供充足的依据。(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进行探索的习惯。)
七、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
导入新课(2分钟)
大学时一位来自海南的同学在成都过第一个冬天的时候,一天穿了5件衣服在身上仍然觉得很冷。并且还将她的羽绒服拿给家人欣赏。
另外一个来自河南的同学,经常说她睡觉的时候感觉床很潮湿像在游泳,时常晒她的棉絮。
听故事引发思考(可能只会想到两地温度的差异)
利用自己有趣的经历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
回忆思考
提问:结合刚才讲的两个事例回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思考回答(应当能说到某些相关的方面)
用复习的方式唤起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认识到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师生合作(5分钟)
先请学生发言填写表格内相应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完成。
气温
降水
纬度
下垫面
大气环流
根据已经学到的气候形成因子分析回答,尽可能的完成表格。
运用图表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前后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从前个知识点中不同因子的影响,总结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形成一个有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过程。
学生活动(10分钟)
在黑板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几条特殊的纬线。
1、请一名同学根据表格内容指出赤道附近地区气候应当具有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2、依次标注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气候类型所在的位置和特点。
学生根据刚刚总结的表格完成各地应当具有的气候特点草图。(效果好的话可以多判断几个位置,并试着取名字)
综合演绎(5分钟)
利用图2.26引导学生从刚才初步的认识过度到更加标准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特点。
完成从知道位置知道特点到知道气候名称的过程。
从草图到示范图,使知识更加具有科学性。
课堂练习
地理填充图P49第3题。
完成练习
让全体学生得到练习和巩固。
承转过渡
过渡:从世界气候类型名称的取法来看也明显的体现了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生总结气候类型取名的特点,从而确定判别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
引导学生探究原因。转入难点知识的学习。
读图归纳分析(5分钟)
读2.27图,设问:
1.这几个气候类型可以归为几类?
2.每一类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别是什么?
3.哪一个城市是个例外(伦敦)?
总结出不同温度带气候类型的温度范围特点;降水特点。
设计一:学生回答按气温特点分类。(温度带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思维能力。
设计二:学生回答按降水量分类。
突破难点(10分钟)
总结:从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
“缩小范围法”:全球→半球→气候带→气候类型。 
①:根据气温最高月、最低月或气温曲线形状,确定南、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气候带。
③: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年降水量(降水柱状图上各月降水柱相加)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即雨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
学生先进行自主总结再由老师分析归纳。
此部分是本节的难点。
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直观到形象思维”的过程,使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体现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
课堂练习(2分钟)
相应的气候类型判定题一道。(练习册P52例题1)
完成练习。
根据遗忘规律及时的巩固记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小结(1分钟)
用1分钟的时间在笔记本上大致写出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说出本节应当掌握的重点内容。
动手、动脑回顾知识。
锻炼学生对问题重点、非重点的处理能力,学生自主处理整堂课的知识,效果更好
课后思维拓展
1、已知某地的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2、已知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判断气候类型 
 
学生根据刚才的判定步骤自己得出相应的分析方法。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 ,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八、板书设计
2、6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二、气候类型
1、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2、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3、气候类型的判定
步骤:全球→半球→气候带→气候类型

相关阅读推荐: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说课稿 气候类型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第二课时说课稿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