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
一、课题介绍
选自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第13章第1节——同底数幂的乘法.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乘方、有理数的乘法等相关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整式的乘法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对其它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共四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是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导入课,主要介绍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及其简单应用,为进一步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考虑到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①了解法则的特点并会判断两个幂相乘是否可用法则运算;
②会推导法则,理解推导的依据,并能举例说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①能利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顺用和连用);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①经历法则的推导过程,体会和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②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因而将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难点:法则的灵活运用.
三、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导学讲评式为主,结合探究研讨法、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与“导”,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学生着眼与“探”,通过活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学法分析
基于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推导并不难这一特点以及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本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分析,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① 35的意义是什么?
② mn的意义是什么?
③ 将运算的结果写成幂的形式: .
④ 86等于多少个8相乘?.
⑤ 你能很快说出103×102是多少个10相乘吗?413×422是多少个4相乘吗?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公式就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快得到答案.你想知道这公式吗?好!那你就快点学习探究下面的内容吧!
2、探究新知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与学生共同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请一位学生为其他同学讲解第一部份.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然后再抽一位同学告诉我们他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看书上的概括,再让阅读教材中对公式的语言叙述,注意公式语言叙述中的关键词及其意义,并在关键词下面加上着重符号,从而使学生能有深刻的认识.
3、例题讲解
为巩固所学知识,以及考虑到课后习题的解题格式,教师做一道例题,并让学生分析解题步骤,紧接着和学生共同完成例1.
例1计算: (1) 103×104 =,(2)a*a3(3)a*a4*a5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例题注重分析,由学生说,老师写,然后让学生来总结解题的步骤,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a*a2=a2 ( ); ②a*a2=a3 ( );
③a3*a3=a9 ( ); ④a3*b3=ab6 ( ).
(2)计算:①102×102 = ; ②a3*a7= ;
③32×33×35 = ; ④x*x4*x7= .
想一想:由③、④的计算结果,你发现公式是否可以推广?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课时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再次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我主要采取抽问的方式来完成,帮助同学记忆公式,并指出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用今天学过的公式来解决.
6、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版是新课的讲解,第二版是例题的讲解,第三版和第四版用于公式探究的第一部分,再借助多媒体课件,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13.1.1同底数幂
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例1 计算:
公式的探究
作业:
必做题:自我测评
预习题:同底数幂的运算还有什么?
选做题:课后思考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原则设计的.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相关阅读推荐:
›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微课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