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训练 活教课文
——评《南极风光》
《南极风光》是上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南极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杨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多样、有效、灵动,并创设了优美的情境,引领学生领略了迷人的南极风光,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 “味”正——把握学科本质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语言训练: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四个板块运用四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得以锻炼提高。其中,理解性语言训练设计的较为成功。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用“在那里,有 ,有 ,还有 ”的句式说说南极到底有什么?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再逐渐提高要求:“在那里,有( )的 ,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教师分别请了几位同学用此句式进行语言实践。值得推崇的是,教师始终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可以看出,当第一位学生运用教材中的语言来组织语言时,教师的指导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当第二个孩子用“绰约多姿”来形容冰雪时,说明孩子已经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个体的语言;第三个孩子的发言尤为精彩——“不畏严寒的动物”,多么凝练的语言,文本中出现的是“望而生畏”,而孩子却转化为“不畏严寒”,这说明孩子不仅正确理解了“畏”字的意思,并且能将脑中储存的词汇灵活运用,语言学习的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语言与思维获得同步发展。虽然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他们是在介绍喜爱的地方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融合。
杨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不仅有坡度,而且能立足文本,找准支点,在具体、有效、灵动的语言实践中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比如运用性语言训练设计得很扎实。此环节将资料的拓展、语言的训练、情感的激发和方法的感悟整合在一起。“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晶莹剔透,绰约多姿。”孩子的想象叫人拍案叫绝,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而教师适时的总结,更凸现了方法的指导——“你们已经学会了第一节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句式的表达这一语言训练点,正是实现三维目标统一的支点。教学中,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这个“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语言训练点。对小学生来说,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适当给予语言规律和方法的指导。实践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合理的语言训练是不能去掉的,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语言训练。
二、课堂情浓——充满诗情画意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杨老师注意到了汉语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汉语言具有信息冗余性,重具象,崇整体,讲意合。她抛弃了条分缕析式的过于精细的课文处理,而是抓住文本特点,从整体出发,一方面通过诵读、复述内化课文语言,一方面通过想象、描述填补文本空白。杨老师的教学正因为建筑在这样的母语规律上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记得第4节的诵读指导:“喜欢第4节的齐读——媒体介绍极夜——选择性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自由想象体验——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看提示语和图片引读——看提示语和图片试背——看图片试背”,学生的领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的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背诵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教师并未花太多的笔墨,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主要在于教师适时拓展了中国科考的资料和科学家艰难工作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的南极恶劣环境的感知基础,加上教师动情地描述、贴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爱国感情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三年级的词句训练是重点,词句是语言的基础材料,要加以扎扎实实的训练。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满足于字典和《词语手册》中的解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不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放回语言环境中“猛滚一番”。如对“晶莹剔透”和“绰约多姿”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是无痕的。开始是用“有( )的 ”句式总的介绍南极风光。由于教师的设计由扶到放,因而学生能自如地将这两个词运用到句式中。学习第2节时,又自然地通过教师释意,师生引读的形式深化了词意,最后又将这两个词放在语言训练的句式中,又一次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如对“望而生畏”的处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南极动物资料,不仅对“贫瘠”有了深入理解,使学生对“望而生畏”的理解也更加立体丰富。
三、学习“式”活——形式服务内容
杨老师上的《南极风光》,不仅以内涵丰富取胜,同时也以精湛的“课堂工艺”令人叹服。老师创意的教学课件是动人的。多媒体适时适度的运用,使教学形式切实为内容服务。教师精心挑选了几组南极冰雪、动物和南极光的图片,并巧妙的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学生的学习欲望已空前高涨。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感受南极光的绚丽夺目和罕见。
杨老师的课堂组织更是动人的,我们不妨重温教学《南极风光》一文的语言训练。全文有六小节,每小节表达方式各有特点。教师利用不同的段落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训练形式:文字优美的就用熟记性语言训练,浅显易懂的就用感知性语言训练,文本语言有空白点的,就用运用性语言训练,而全文的脉络较为清晰,就在教师梳理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语言训练。由于这些训练与文本语言、篇章结构较为吻合,因而并不觉得训练繁多,切实做到了利用文本内容进行相关的语言训练。板书设计既巧妙地梳理课文主线,又形象地展示南极的特点。整个教学呈现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构成了美妙的节奏感。既有舒缓的“散板”,又有激奋的“快板”,叫人全身心沉浸其中。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们要努力寻觅的课堂生活!
当然,正如白璧微瑕,杨老师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生字的书写不能忽视。“曳”和“绰”字较难写,应有教师适当指导,“曳”可结合课文内容指导不要多写一点,“隧”应重点指导右半部分的写法。
2、个别地方对文本语言开掘的深度、理解的精确度不够。教学过程只是疏导课文式的解读,重复学生已有的阅读知识与生活体验,缺少有深度的导读。如对第一小节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并没有通过朗读深入到文字里面。要领悟南极是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白茫茫”和“冰雪世界”是关键词,应将它们和后面的三个“没有”结合起来品味,而且三个“没有”是程度加深的,这一点应注意,不能忽略了充满情趣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体察、训练。
3、教师教学机智不够,尚未抓住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环节的整合。整体感知后交流句式时,第三个孩子的发言尤为精彩——“不畏严寒的动物”,多么准确的语言,比第一个回答“可爱的小动物”更符合文本中的“极度严寒”。而且原文是“望而生畏”,而孩子却转化为“不畏严寒”,遗憾的是教师此时未抓住孩子发言中的亮点。如果此时能追问一句:“你用了‘不畏严寒”这个词,它和‘望而生畏’中的‘畏’字意思是一样的,说说看?”“‘不畏严寒’和‘可爱’哪一个更准确?”抓住这种生成性资源,也可以将第三节教学中专门对“望而生畏”的教学环节整合起来,这样教学环节就紧凑多了。
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阅读推荐:
› 南极风光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