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下的秘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枕头下的秘密》是新人文读本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儿时的一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枕头下的秘密里包含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体会母亲人格的伟大。
(2)教育学生认识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可贵,懂得信守承诺是做人的准则。
3、教学重点: 从母亲帮我保住一辈子的秘密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4、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爱你”。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歌颂了母爱的深切和伟大,情真意切,意味深长。语言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教法:
(一)紧扣“秘密”,层层深入公开的秘密。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枕头下的秘密主要体现在小时候我因为做错了事,用写纸条的形式跟妈妈交流、沟通,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领悟枕头下的秘密里包含了关心、关爱,更有在人格品质上的塑造。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这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情真意切。为激发学生的感情,我在上课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游子吟》,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品词析句,明情悟理。
语文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生命。怎样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焕发生命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将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品读,赏析“踮着脚尖”、“始终”等词,领略文字的美妙,品悟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我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牵引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人物的品质,明白母亲对子女的爱不单单是生活上的照顾,还有在人格品质上的塑造。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两种学法的指导,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例如:通过阅读课文,以及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探究和体验,思考秘密里包含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反馈交流情况。再如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妈妈看到了枕头下的纸条,她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练习设计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感的介入,孩子们的心里一定蕴藏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于是我设计了“抒情吧”这项练习,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对文中的母亲说一句话,以自己的口吻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话,以及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一句话。它是对课文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旨在抒发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紧系课题,奠定情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上课开始通过赏读古诗《游子吟》,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对母爱有了初浅的感受,再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感情的互动。
(三)精读探究,品读体味。
1、读中联想,回归生活,激发学生情感。
整体把握课文后,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枕头下的秘密是什么,它包含着什么。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掠过岁月的痕迹,将情景再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始终”是什么意思 ,我是通过一件什么事认识到母亲对自己的爱的。教学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质疑,“我”怎么向母亲认错的,引导学生理解信末的附言。再让学生说说看到纸条后母亲是怎么做的,理解作者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温馨记忆。
2、读中感悟,走进人物,体验情感。
为了更好突出重点,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重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神态的描写,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全方位地感受一位母亲的伟大。①采用“默读-点读-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情感得到熏陶。②相机引导学生圈划出相关重点字词,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感悟语言。
3、读中品悟,字里悟情,文中悟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文第2、3自然段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明了。通过自由阅读,把握文章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自由读-交流-指名读-评读-再读-感悟”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回条里包含着对子女深深的爱。最后一段回应文章开头,点明中心。齐读该段,总结全文。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思考: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回归课题,师加以总结。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