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任教学科 生命科学
课题 DNA是遗传物质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课时数 1 所用教材 生命科学高中第二册
说教材 “DNA是遗传物质”是第一节“遗传信息”的第一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主要通过介绍遗传物质特点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课程标准要求这部分教学内容达到B级,所以教材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说学情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面,对遗传已有所了解。但是学生的这些知识,概念比较模糊,不成系统,对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也并不了解。在能力上,学生通过生命科学第一册的学习,已经对探究性学习有所熟悉,相关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已初步形成。这也为本节课化解难点,进行探究建立了有效的能力保证。但学生的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尚未形成,还需要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课堂中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如今信息科技日益发达,学生们早已通过多种渠道获悉了DNA是遗传物质,因此会对这一问题不屑一顾。如果碰到这类情况,可以直接问他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从而引出作为遗传物质所需具备的特点和实验证明方法。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2)学生知道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学生能说出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基本结构,并能描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分析“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生由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认识到生物的统一性,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学生通过学习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说设计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知识的普及,学生对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概念其实并不陌生。而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序,我将教材原先的结构体系稍加修改,摒弃直接的概念灌输,将其转化为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素材,着重体现出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通过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的假设、分析和讨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走上”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的认知方式,学习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把知识的传递优化为科学的探究,让课堂充满活力,落实生命教育理念。
说教与学的过程 1、 情景展示,问题引入
教师首先播放各种生物亲代与子代的录像,设问录像中的子代为何能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或者说是什么决定的?然后师生共同分析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子代的联系,把目光聚焦在染色体上。通过让学生回顾染色体组成,设问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蛋白质呢?抑或都是?
2、 特点分析,比较剖析
为了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将DNA和蛋白质做对比来推断,通过参看书上对应的表格,比较同种生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不同种生物间的DNA含量特点。学生通过对比推断DNA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教师指出最后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直接证明。
3、 材料探究,过程展示
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教师这时设问生物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既然都含有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合适呢?你能试着说出几种生物吗?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很多,课本上介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则是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实验之一。然后通过图示,教师引导学生讲出噬菌体结构和繁殖过程。
4、 合作讨论,分组探究
要想研究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就要把他们区分开来。怎样证明只有噬菌体DNA进入而没有蛋白质分子进入细菌呢?在整个探究过程的初始阶段,学生可能无从着手。教师这时可以做出必要的提示或恰当的引导,如教师引导学生找出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怎样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教师可让学生设想一些方法,回顾学习光合作用时用到的同位素示踪法。分别假设两种侵染情况下,用同位素示踪法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设计了一份学生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分别假设三种侵染情况下,用同位素示踪法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逐步带动学生主动进入探究过程。
5、 反馈运用,归纳整理
从实验得到: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繁殖过程中,联系亲代和子代噬菌体的物质是什么?子代噬菌体的形态、特征是由什么物质决定的?假设第三种侵染情况,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结论。并归纳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5个步骤。(感悟严谨的探究过程)表明噬菌体是通过DNA控制后代性状的,也即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6、 拓展设计,知识梳理
是不是所有生物都象噬菌体一样,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呢?教师介绍几种人类生活中常见的RNA病毒,结合时事介绍甲流病毒。学生认识甲流病毒的结构后,思考能否也用实验来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然后通过学生整理,教师归纳,小结本课。
说教学效果 这是一堂以学生探究为主的课,与教材原有设计有较大的突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课中我花大力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的环节,让学生们在已有认识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得出结论。这些都让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可谓非常有效。设计的学生练习纸,既能辅助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还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来看,通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各个知识点,这能从练习纸中体现出来。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能了解科学家的整个研究过程,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一定的熟悉,相关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学生的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也逐步形成。
说改进设想 为了达到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体验科学思维这一目标,在整堂课的讲授过程中,刻意加重了学生自主分析、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个人认为这是我这堂课比较成功的部分之一。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
一、前半部分讲述遗传物质的特点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举例,做好引导,而不是一味平铺直叙,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除了用图示,最后也可以用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总结的时候感觉更加直观生动。
三、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应该更灵活一点。比如在课中学生有回答不到点上,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