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执教的《圆圆的沙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词语教学方面颇有心得,主要是根据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和不同的地位选择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词语的能力,很值得借鉴。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拆词、换词法。这两种方法用在了最常用词语的理解上。在教学“真诚”一词时,刘老师在板书的时候很自然地带着学生将“真诚”一词拆成了“真心和诚恳”两个词,学生在不经意间就理解了“真诚”一词。而教学“嘲笑”一词时,老师请孩子们换个词来说说它的意思,一时间“讥讽”“讽刺”“讥笑”等词语接连冒出,可见理解是到位的。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就学会了或者说是复习了两种解词方法,真可谓教而无痕。
2. 查词典与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当“异想天开”这个词语出现时,老师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先说说,再去查词典验证理解是否正确。而当“坦然”一词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老师当机立断请学生查词典,以寻求帮助。在这样比较难的两个词语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学习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也一再地学习了用词典来规范理解词语,建立规范的概念。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一要求。
3. 创设情境理解词语。这个方法主要体现在“议论纷纷”一词的教学上。“当圆圆的沙粒钻进蚌壳后,其它的沙粒还会怎么说呢?”刘老师以这样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于是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刘老师适时总结:“像你们这样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事地情景就是议论纷纷。”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同时也再一次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一回词语。
4. 有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语句或段落来理解词语。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随处运用了“读”这个方法来理解词语。比如在教“真诚”“嘲笑”这两个词的时候,老师就让学生反复地用“真诚”“嘲笑”的语气来读所在的语句,起到了以读促悟,以声传情,以声传达自己的理解的效果。
5. 将课外积累词语与课内学习词语同时使用来理解词语。当圆圆的沙粒变成圆圆的珍珠时,老师出示一张珍珠图,请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词(珠光闪闪)夸夸它,再请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夸夸它,一下子就有了“光彩照人、绚丽夺目、晶莹剔透、光滑柔亮”等词语的出现。这个教学过程,不但理解了“珠光闪闪”一词,而且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词语库,将课内进行了链接,将学生脑海中的新知与旧知进行了链接;这个过程是对新课标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这一要求的充分体现。
总而言之,刘老师的教学关注了年段特点、教材特点和课时特点,根据词语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随文学词,激发了学生学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学语的能力,在理解词语的同时也深入理解了课文,有着一举多得的功效,值得好好借鉴。
相关阅读推荐:
› 圆圆的沙粒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