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蚯蚓的秘密》
一、评选材
蚯蚓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动物,也是生活中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物。因为它生活在泥土中,我们只能在雨后或是在农田、花坛里见到它的身影。幼儿虽对它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并不真正了解这一种动物。教师从生活中挖掘教材,并从幼儿教育的兴趣出发,说明教师不仅关注到了选材的生活化,也关注到了幼儿对科学活动、对动物探究的兴趣。
二、评目标
这个活动的目标制订准确到位,可操作性强,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够充分地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活动的最大目的是能让幼儿通过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了解,有操作、有展现,有成功、有体验,从中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三、评准备
科学活动是非常严谨的一种活动。我们不仅要让幼儿从观察中、体验中去了解、认识事物,更应该将清晰准确的知识点赋予幼儿。
在知识经验的准备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知道,幼儿已经有了《蚕宝宝》的知识经验可以借鉴,教师也已事先将蚯蚓投放到了班级的自然角中让幼儿观察。为了讲解的正确性,老师还利用网络查找了蚯蚓的相关资料,在活动中准备了“环节”“皱折”“环带”等专有名词。
在物质准备上,老师不仅将小蚯蚓请到了活动的现场,更准备了放大镜让幼儿能更清楚地进行观察。老师准备的蚯蚓课件也能帮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到蚯蚓各部分的特征,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四、评活动过程
首先,从各个环节来讲,整个活动构思巧妙,各个尝试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节过渡自然,层次清晰。其次, 老师思路清晰,能通过提问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并能将幼儿发现的新的问题通过反问抛回给幼儿,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幼儿在观察、体验、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再次,能够抓住幼儿回答时的重点,将科学、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幼儿,例如,在整体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时能抓住“蚯蚓身上是一节节的”这一句话,及时将“环节”这个蚯蚓特有的结构特征的知识点引出。
在观摩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与大家交流分享:
1.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讨论结果没有进行有效地提升、小结,没有给予幼儿一个肯定的、明确的有关蚯蚓的身体结构特征的结论,这是一个较大的缺失。
2.在体验蚯蚓爬行活动前,对于幼儿在地上爬行的准备不足,没有考虑到卫生这一方面,以至于出现了部分幼儿直接在地上爬的现象。
3.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这也导致了原先的活动设计无法完成的后果。
4.整个活动中对于幼儿生活经验的迁移以及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较为欠缺。
五、评教师动态
从活动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她的教态自然生动,语言清晰、简洁,提问有效、到位,并能及时地根据幼儿的反应、问题生成新的问题,并能够将生成的问题抛回给幼儿,让幼儿从自己的发现中提升经验进行回答。在幼儿观察体验时能适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并适时地引导幼儿从网络、书籍中探索、学习。
六、评互动
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有效地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讨论的氛围非常好。
1. 材料与幼儿教育的互动:老师不仅让小蚯蚓走进了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体验到了蚯蚓胆小的特性。并通过三次的观察,让蚯蚓和幼儿得到了最大限度上的互动,有关蚯蚓的课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使用。
2. 生生互动: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够下意识地在探究时进行讨论。老师通过“谁有不一样的想法?”让幼儿将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行了表述,很好地做到了生生互动。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