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各位领导 、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材结构
在第二单元介绍完我国“如何生产”这个问题之后,与此衔接就要介绍生产出来的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为谁生产这个基本问题”。第七课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深入把握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这一框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承载着下一框题---即人们通过不同方式、途径获得收入之后,我国是如何在收入分配中体现社会公平的。当然社会财富不能只由个人占有,在第八课将要讲述国家如何参与财富分配,因此第七课和第八课共同构成我国的收入分配,而我们这一框是基础,它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相连,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地位突出。
2、教材结构
由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引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由收入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含义——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意义——由按劳分配在当前所占的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由此引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由于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 , 所以本节内容总的教学思路是: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一主线 ,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学生的阅读讨论 , 又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延伸;既有图表的直观展示 , 又有抽象的演绎推理 ;既有教师的情景设置、设疑促思 , 又有学生的分析思考、练习巩固 ; 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 又有扩展视野、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 ;总之 , 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作用及意义,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与分配的制度及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意义的理解能力;分析辨别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差异,及准确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的内涵及必然性是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鉴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认识也不全面不准确,所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生活体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的经济现象。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教学法: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2、举例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
3、讨论法:针对某些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接受式的学习向理解领悟式的学习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
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的,只要通过教师创设情景,举例说明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相互间交流合作地学习。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多媒体重现“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图,激发学生思考,从图中推导出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设疑:我国的分配制度只是按劳分配吗?再以多媒体显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讲授新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从总体上先让学生明确实行此种分配制度的原因,由于这部分内容前面的课程涉及过,因此直接阐明即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很明显本课将分成两部分来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与除此之外的多种分配方式。
2、(1)按劳分配的含义:先让学生看教材第88页,教师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对于按劳分配这个含义从五个方面来讲,即地位、范围、分配的客观依据、分配的对象、分配的结果。这样使学生既清晰又明了。继而继续给学生阐明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包括有原因和意义两方面。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来阐述原因,与历史相对比来阐明意义。这是本课的重点,理论性较强,故而采用直接讲述法,帮助学生理解。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一、原因 物质基础——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因此不能实行平均分配)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且劳动能力有差别,故而不能按需分配)
在此让学生思考讨论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会产生什么后果,再结合我国历史上按需分配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加深印象,更加明确按劳分配的理由所在。
第二、意义:原因理解之后结合我国目前人们积极生活,努力增加自身财富的实际情况就很好理解了,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进行总结,然后再明确课本知识,加深记忆。
3、其他的分配方式
(1)用多媒体显示按劳分配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区别点的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这样给学生以一个直观的感觉,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轻松的掌握知识。
(2)对于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由于小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易搞混,因此是本课的难点。在此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看书——讲解——练习的方式进行:
首先 明确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结合实例让学生区分开;
其次 举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弄清按不同生产要素分配获得收入的区别;
最后 采用当堂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所有分配方式,让学生做练习。在练习中显示“王大伯一家的收入状况”,先让学生思考分析,再挑一排学生进行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把知识点真正地落到实处。
(3)最后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重要意义。可以结合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调动学生思维。
4、课堂讨论:“按劳分配一定在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不完全是按劳分配 ”此观点是否正确?阐述观点时要结合相关事例说明。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在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的。
八、课后活动:分析家庭收入的分配方式
九、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目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性因素
二、 按劳分配为主体
1、 科学内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2、 必然性:(1)原因——前提、物质基础、直接原因
(2)意义
3、地位:主体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
2、按生产要素分配(1)主要的生产要素极其分配方式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相关阅读推荐:
› 高一政治必修1说课稿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