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吧首页 阅览说课吧说课稿征文心得论文反思> 正文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材料作文立意方法例说

本站微信

材料作文立意方法例说

摘要: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中立意思维的分析,提出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模式,结合三个例子,谈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旨在引导学生在写作审题过程中有“法”可依,纠正由于审题的随意性,而造成的立意上的偏差。
关键词:材料作文;立意;模式
在各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中,材料作文占了半壁江山。纵观材料作文题所供之料,不难发现,题目所选的材料都是以叙述的语言为主,多有描写的成份,鲜有议论、抒情的表达。即便是2011年全国卷的作文题,也仅仅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陈述性的说明。可以说题目所选材料一般都提供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因果等要素中的某几者,具有或鲜活、生动,或形象、具体等特点。
2011年福建卷作文题是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在评卷中发现,许多学生将主题定为 “晒太阳或人生需要晒太阳”、“环境保护”、“身体健康”、“热爱自然”之类。显然,它们都偏题、离题了。即使文采再好,结构再清晰,最高也只能得35分,如果文采、行文结构不好,加上字迹潦草,也就只有5分了。这类主题的文章多数被评20分左右。由此可见,材料作文的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立意”,就是从不确定到确定主题的过程。“意”,是指蕴含在事物之中的、有待写作主体去发掘提炼的感受与认识。就材料作文而言,它是写作主体企图开掘的蕴含在材料中意蕴,包含哲理、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要实现“立意”的预期目标,需先认识“意”本身存在于事物的层次性。列宁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入去,以致于无穷。”这就是认识上的层次。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就是指写作主体对“意”的层次性认知。对材料深层“意”的认识,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主体必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层到深层的飞跃和推进,从对“单个的”人、“个别的”事、“某一具体”问题的感知中,发掘“单个”、“个别”、“具体”的事物中蕴含的能够代表共性的思想和意义,找到事物最本质的闪光的基点。主体对材料开掘的层次越丰富,可供选择的写作主题也越多。
材料作文的审题,就是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出发,用立意这种思维活动确定写作主题,立意就是在材料与主题之间建立起一种思维联系。思维的正确、高妙与否,就决定了主题的准确、新颖与否。那么,如何从已知的材料中确定未知的主题呢?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写作主体对“意”的层次性认知,本文试图将立意过程进行分解,探讨行之有效的材料作文立意模式。将立意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归纳概括2、拓展延伸3、深化提高4、确定主题。虽说分为了四个步骤,但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从单一到普遍,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
1、归纳概括。用简洁的一句话的形式把材料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也可用关键词的形式整理出材料的主要内容。关键词可以是直接摘引材料,也可从材料中归纳。归纳概括时,要明确材料的强调的要素,材料的思想倾向。总之归纳概括的目的是使材料简明化。
2、拓展延伸。归纳概括出来的内容是比较“单一”、“个别”、“具体”的,这一步要将材料拓展引伸到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找出共性的思想和意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完成从具体到普遍、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总之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使材料理性化。
3、深化提高。上一步所得出的认识,一般是比较浅层的。要想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主题,并且使主题有高度,具有新颖性,必须完成由浅层到深层的飞跃。从中抽象出富有哲理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感悟和认识。总之深化提高的目的是使材料深入化。
4、确定主题。通过拓展深化,一则材料被解读出丰富的内含,有许多可写的方向,但这些方向可能还比较空泛,甚至是比较零散的。必须加以整理,结合写作主体的擅长,确定写作角度,用简洁的一句话把主题明确表达出来。总之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使材料的写作角度具体化。
为了把上述方法说得更透彻,下面用表格的形式,结合两个例子直观分析。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源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98页
2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空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村东头有片低洼地,每到春季,父亲总在那里耕种,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播下去。但很少吃上那里种的瓜果,因为瓜果成熟的季节,那片菜地成了一片汪洋。父亲仍是每年仔仔细细的种好那里的每一分土地。十九岁的我对父亲说:别种了,反正收获不了,种也白种。父亲握着锄头,很平静的对我说:我知道,但是,我是农民,即使没有收成,我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土地荒芜,留有空白。

步骤    
题目
归纳概括
拓展延伸
深化提高
确定主题
1:
“山头与石头”
父:认为山头;
 
 
母:动手是石头
道听途说,想当然,看到假象;
 
自主探索,找到真实
经验主义,放大困难,光想不做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实践
“不带成见看问题”“经验主义要不得”“实践出真知”“举起的手永远高过大脑”
2:
“空白”
农民,土地无果,也不空白
劳动无回报,一如既往
付出为使命责任,为内心充实
“不让内心空白”“获取灵魂的充实”“完成使命履行责任”

1中,材料的关键要素是“认为”、“动手”,父亲把石头当山头的观点有它的普遍性,至少前主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都道听途说,想当然,从本质上说,犯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说具体一点,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成见”。主题“不带成见看问题”就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思路确定的。而母亲的成功则是从实际出发,勇于实践。综合父亲母亲的作法,就会产生如何处理想和做的问题。主题“举起的手永远高过大脑”是在想和做这个问题,明确表明写作主体的主张。例2中,材料中那么多的描述,强调的是“父亲”耕作的目的(不只为收获,更为不让土地空白)。“农民即使土地无果,也不让它空白”,更为共性的意义是,所有的劳动、所有的付出即使无回报,也继续坚持,一如既往。反映出一个人活着,从社会的角度,有他的使命和责任,从个体的角度,内心必须充实。
现在,再来看2011年福建卷作文题。这是一段非常鲜活、生动的描述性文字。概括起来,写了袁隆平的工作感受,梦想工作成果(省略号前可归纳为工作感受,省号后可归纳为梦想工作成果)。众所周知,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农业是非常艰苦的行业,烈日暴雨,田间地头,蚊咬虫叮。而袁院士,不以工作的现实为苦,却认为给他带来快乐(袁工作感受的共性)。不仅如此,他放眼未来,满怀憧憬,他的那些梦想可以看出,他有着高远的理想(对袁梦想工作成果的理性认识)。整段文字,透露出袁院士浓郁的浪漫气质。恶劣的环境却能给他带来好身体,水稻憧憬得像高梁,穗子憧憬像扫把,颗粒憧憬像花生米,还不忘记与朋友坐在稻穗下惬意地乘凉。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从人性的高度评价袁)。综上所述,2011年福建卷作文题,可确定如下主题:“现实与理想(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诗意地工作(生活)”,“以苦为乐”,“梦想是人生的引擎”等。用表格直观表示如下:

   步骤         
题目
归纳概括
拓展延伸
深化提高
确定主题
2011年福建卷作文题
“我”的工作
 
工作感受
 
梦想工作成果
辛苦
 
快乐
 
高远理想
以苦为乐
 
现实与理想
 
诗意地生活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诗意地工作”“以苦为乐”“梦想是人生的引擎”

按照这种方法立意,能有效的避免离题、偏题。因为它在全面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将材料和主题逻辑地联系起来。如例1,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没用这种方法审题,就会把主题确定为“变换思维”、“集体的力量”、“学会怀疑”等。这些错误主题的产生都是从材料的只言片语或单一方面出发,简单的思考之后就确立主题。没有全面把握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有效的延展提升。自选角度并不是只言片语或单一方向的解读材料。当然全面把握也不意味着写作时就要面面俱到。
同时,用这种方法立意,还能防止论证过程中跑题。如例2,无论是哪一个主题,在写作实践中,一定要强调“不计回报”。因为,材料最根本的要素就是“不在乎收获”,基于此,所有的生发都暗含有“不计回报”之意。用这种方法审题,作者脑海中一定会有“不计回报”的意识。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还是对所举事例的论证分析都能强调“不计回报”,使所有写作内容与材料及主题紧密相扣。
 

相关阅读推荐:

初中作文微课教案 细节描写出神韵

初中作文教学经验点滴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作文教学整合论文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材料作文立意方法例说

[]
分享到: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说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