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轻松识字
——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形体优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正如作家毕飞宇所说:“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每一个字首先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拆开来装上,装上去又拆开来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情趣盎然的,具有召唤力的,像小鸟一样毛茸茸的,啾啾鸣唱的。”然而,纵观现行的字词教学,我们的老师总是喜欢走三步曲: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识记字形;第三步——理解字义。如此教学,似乎字字关注,个个落实,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但识字的情趣却越来越淡,更别说开发学生的识字潜能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和写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力求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结合汉字特点,结合文本材料,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
一.利用汉字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学习汉字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是眼、脑、手、心、口等器官联合协调的活动。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种感官,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同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接收新的信息。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篇幅短小,段落分明,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按常规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字词,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但在课前书写板书时,我突然发现这些词语中,有5个与小鸟有关,只有“崭新”、“木牌”这两个词语除外。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预设,从“哪些词语是和小鸟有关的”这一问题入手,展开字词教学。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师: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圈出课文中要我们认读的词语,再想一想哪些词语是和小鸟有关的?
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活跃”、 “蓬松”、“叽叽喳喳”、“扑棱棱”、“鸟巢”这几个词语和小鸟有关。
老师把这五个词语摆在一起,说:“现在我们静静地聆听一段音响,同时睁大眼睛,用心地慢慢看这些词语,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老师播放事先准备的一段音响,里面有小鸟的叫声,小鸟扇动翅膀的声音。
学生觉得很新奇,屏住呼吸,认真地听,努力去看。听着看着,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
生1:老师,我仿佛看见一只机灵的小鸟,它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歌声真好听!
生2:我仿佛看见一只小鸟扇动着翅膀,扑棱棱,扑棱棱,多自由啊!
生3:老师,老师,我仿佛看见在暖和的鸟巢里住着三只小鸟,鸟妈妈正在帮助孩子梳理蓬松的羽毛。
……
孩子们越说越兴奋,小鸟那机灵、活跃的形象都仿佛真的出现在面前了。突然,坐在角落里的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崭新’和‘木牌’这两个词语也和小鸟有关。”我觉得有些意外,但还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为什么呢?”小男孩振振有词:“小鸟这么可爱,这么活泼,所以少先队员们才会到树林里放鸟巢,竖木牌,让我们一起爱护小鸟。”“大家认为呢?先读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你的想法。”孩子们捧起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起来,很快就叫起来:“对对对,这两个词也是和小鸟有关的。”“那么,我们一起带着爱护小鸟的感情带读读课文。”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有滋有味地读了起来。
课堂因意外生成而美丽,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致高昂,欢呼雀跃,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鸟。课后,我调查了几位学生,他们都说今天的识字课上得真有味道。作为老师,难道不应该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吗?单调、呆板的识字教学抹杀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如果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切实做到“以生为本”,启发和调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真实经验”,那么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灵动,学生的识字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二.结合文本环境,激发学生共鸣
《丑小鸭》是安徒生笔下孩子们所喜爱的一个经典童话故事,丑小鸭的成长经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故事浅显易懂,要求认读和书写的字词也不多。粗看,字词之间并没有多少的联系,也无规律可寻。在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我校的一位青年老师却别出心裁,分组出示词语,结合文本,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师出示第一组词语:
hōng shèng liě
暖 烘 烘 剩 下 裂 开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出示“暖烘烘的( )”说一说
lí bɑ lú wěi
接着出示第二组词语:篱 笆 芦 苇
教师指名读,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观察得出,“篱笆”两个字都是竹字头的,和毛竹有关;“芦苇”两个字都是草字头的,是植物。教师随机出示“篱笆”和“芦苇”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qī fù Tǎo yàn gū jī jiāng
然后出示第三组词语:欺 负 讨 厌 孤单 讥 笑 冻 僵
在学生读准这组词语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语送回句子读一读,同时出示课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即课文的重点句: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
哥哥、姐姐咬他,小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
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教师要求学生把每句话读准确,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出这是一只( )的丑小鸭?学生们纷纷举手,“可怜”、“悲惨”、“不幸”、“得不到爱”……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识字教学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三组词语的教学,各有侧重。第一组重在字音,第二组重在字形,而第三组词语词义比较深刻。在这里,老师并没有一步到位,逐个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她先让学生认读,然后在句子中复现词语,让学生加强识记,而把词义教学放到了接下来细读文本的环节中。因为这些词语和丑小鸭的遭遇息息相关,只有把它们放回其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中,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才能感受到词语表达的深厚意蕴,领悟到词语表达的真正意义。这样的词语教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了原有的形象记忆,并且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唤起了学生对丑小鸭的怜悯和同情,使得抽象的词语富有灵魂和生命。读着这些词语,读着这些句子,孩子们有的神色凝重,有的眉头紧皱。可见,丑小鸭不幸的遭遇,悲惨的命运已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深处,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三.精心创设情景,突破教学难点
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査德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以下结论:“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中国的汉语词汇存在着很强的意向性和模糊性,这是汉语言文字的又一特征。特别是一些专用词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算是借助字典、词典这类工具书,教“懂”了学生词语的意思,也只是用一种抽象的语言去解释另一种更抽象的语言,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那么,碰到一些特定的、专用的词语,如何设计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呢?我校老师的一堂识字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朱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课文。文章描绘的时代与学生相距甚远,特别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领导”、“革命”、“解放”,更是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朱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画(大屏幕上出示毛主席领导“土地革命”的一幅图画),看看毛主席在干什么?
生:毛主席在给乡亲们开会。
师: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乡亲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乡亲们的衣服很破旧。
生:他们戴的帽子也很破很旧。
生:乡亲们住的房子很旧。
师:再看看他们的表情,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脸上笑眯眯的,看上去很高兴。
师: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原来那时候的老百姓生活很苦,吃不饱也穿不暖,因为他们没有田也没有地。毛主席正在给乡亲们开会,他要组织乡亲们把大地主手中的田地都收回来,分给穷苦的老百姓呢!怪不得乡亲们这么开心!
学生专注地看着画面,听得津津有味。
师:我们再仔细观察第二幅图画(大屏幕上出示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的一幅画),看看毛主席又在干什么?
生:毛主席带着乡亲们去打仗。
生:他们要去打仗,因为他们背着红缨枪。
生:他们还举着红旗,推着大炮呢!
师:对,毛主席带领乡亲们拿着武器,赶跑敌人,夺回乡亲们的田地、房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叫“领导革命”。
出示第三幅图画——“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师:这是什么时候?
生:打仗胜利的时候。
生:把敌人赶跑了。
师:是呀,毛主席领导乡亲们革命,消灭了敌人,收回了田地,乡亲们当家作主,全中国得到了——“解放”(学生齐声回答)。
……
我们发现,在朱老师出示三幅图画的过程中,学生是兴趣盎然的。他们仔细观察画面,在老师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许,对于“领导”、“革命”、“解放”这些词语,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一定能说得出一个所以然来。但是,正是这种模糊性,使得学生在似懂非懂之间,怀着各自的情感和想象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那神秘莫测的魅力。因此,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情景,拉近了学生与课文所描绘的时代的距离,为词语创设新的语言环境,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感悟、体味、涵咏中,获得了对词语独特的感受。
识字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识字教学的这个基础,学生的语文水平才可望得到迅速地提高。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遵循汉字的基本特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改变以往识字教学琐碎分析、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弊病,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语文。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