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先回顾旧知再以小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想将各种物体放到水里后是沉是浮?再自己动手做一做。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将土豆放进水里后浮起来,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陈老师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研究物体浮上来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这也是这课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法以后开始实验,这时老师下到小组内仔细观察并巡视学生实验的情况。在小组汇报时,老师予以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可以使物体在水里浮起来的方法。
最后进行适当的知识回顾。整节课按照科学教学的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贯穿始终,使人感觉完整而扎实,相信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可以很好的掌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陈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很普通的家常课,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简单而朴实的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才能看出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实验室里的黑板擦得一层不染;学校进教室后安静得等待上课;讨论或活动时,听到音乐声立刻结束;安静、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些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与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另外我还有两点见解想同大家分享一下。一.我个人认为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各种物体,先让学生不要急着做,先设计方法,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全班内汇报。我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动手做之前先思考好,避免了直接做实验可能造成的混乱,也符合科学教学的理念。二, 我们在学习科学课教学理念时经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轻松。有时在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会走个形式,象征性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因为可能学生的回答或反映违背了或超出了老师备课的范围,老师就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略不计”。其实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在课堂上,只要学生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得出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孩子的“心血”,老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