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和近几年的考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近几年济南市政府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理由:新课程中,课本是平台、载体,要把知识拓展到现实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明白不能重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明确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加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两个问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要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因、措施
重点的依据: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这部分知识既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也要把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应用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来。
难点:全面准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
难点的依据: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往往比较片面不能准确地理解,有时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新课程明确提出教材是“学本”,即教学过程由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归纳--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所以我坚持启发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把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新课程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又必须扮演好“主导”的角色。所以我坚持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为增强视听效果,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解放、教材开放、时空开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政治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多媒体教学。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层次,为了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环节:
[来自生活的报告]
屏幕播放山东卫视新闻联播里姜大明关于济南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资源环境并取得初步成效的视频,然后设问: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怎样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从身边的具体时事导入本课,充分挖掘利用本土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互动 合作探究]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103页“漫画”材料,探究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分析归纳法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学生探究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老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这种GDP的增长,是由重大损失带来的,是与损失相抵消的。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从而引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科学发展观及其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屏幕展示物权法的颁布和其中的部分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实现理论和生活的结合。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让学生阅读教材104页“张家港发展材料”,思考所提的两个问题。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张家港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收入的全面增长,保护了环境,人民群众得到全面发展。它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继而点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展示关于山东省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和图片,让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措施。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把经济发展与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知识拓展:胡锦涛总书记的625讲话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而设问;怎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样就进入了本课的第二目。
二、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合作学习: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并让学生参与列举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突出其主体地位。点评学生的回答,明确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重点学习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型新工业化所形成的产业格局。
展示:济南赛博科技市场的图片和济南信息产业发展成就的图片,济南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图片。联系实际,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电子信息产品。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及其作用。
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山东省城乡收入及指数,探讨城乡存在的差距,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展示山东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探究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危害和解决得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目前东中西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统筹区域发展?
教师总结:必须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最后对本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总结,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思路,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知识能够系统化,加深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节课重点学习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内容,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在经济生活中正确地认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强意识,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等将有重大指导作用。
[走进生活 判断运用]
新课程要求老师要善于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后以“怎样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为题为政府出谋划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