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历史高中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21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发布者微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⑴基础知识: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
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比较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思考:“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内容及弊端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在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是如何修正这一弊端的?结果如何?”由此导入新课:
【课文讲授】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本子目教材、及有关苏联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1)农业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2)工业
师:结合书中相关材料及投影的有关图片提出问题:改革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结果:失败(成效甚微)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课堂讨论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可给予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师:首先对其本人做一简单的介绍(或由学生完成)然后阅读教材,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思考以下问题: 勃列日涅夫对前任的的政策又作了归哪些调整?结果如何?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材料: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得出结论: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前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即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思考。
(投影)材料:
经济方面,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
政治方面,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投影)材料: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材料: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师:提出问题“改革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答案
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原因: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
师: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又把改革的方向放在政治方面;(一是改变了指导思想:即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二是改革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苏联解体。
课堂讨论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学生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课堂讨论3:苏联经济改革有哪些启示呢?
-----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五、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