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2-02-25 10:31: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京为首都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开国大典 西藏和平解放 黄继光 邱少云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黄继光: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
2、邱少云: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中,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
第3课 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内容: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1953——1956年,含义:国家对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三大改造的任务):实现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有“铁人”之称的王进喜;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被称“解放军好战士”的雷锋等。他们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焦裕禄 雷锋 王进喜 邓稼先
材料: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其他什么也没有,我留给你的,只有一套《毛泽东选集》——焦裕禄临终前对女儿的嘱咐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出现大动乱的局面。
2、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3、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结束了。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进行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治路线;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地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第9课 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发挥。——《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
2、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作用: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
3、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城市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材料: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含义: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第三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已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材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港澳回归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澳门区旗 澳门区徽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
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战略导弹部队:1966年组建。其任务:担任核反击任务。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意义(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 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材料: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报
3、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简称APEC会议,2001年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是 我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香港区旗 香港区徽 东方红一号卫星 袁隆平
第六单元 科技与教育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成功。)
2、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神舟一号”: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4、神舟六号:2005年成功发射。(费俊龙、聂海胜)
5、“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浏览新闻、查询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上课、看病……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但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
材料: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2、认识:①网络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②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明健康上网。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材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
第20课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奥运会:2008年,中国北京将举办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下一届在伦敦。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时期
衣 食 住 行 就业 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前 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居住条件差。 农村:畜力,步行。
城市:公共汽车,自行车。 铁饭碗 基本没有
改革开放后 服装丰富多彩,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服饰成为展示人们风度、个性的方式。 食物丰富,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地铁、轻轨、私家车。
出门旅游:除火车外,飞机或开私家车比例上升。 打破铁饭碗,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2.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说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