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教育百科教学叙事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教育叙事和个案研究

发布者微信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专题材料:教育叙事和个案研究

教育叙事和个案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教育研究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教育研究理论越来越抽象,与教育行为者的经验的联系则越来越少,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分裂。一方面,教育理论中相当多的研究已经成为专家们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无法承担起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在实践探索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难以得到有效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并正在因为过度的理论话语强调而走向淡化和消失。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话语的过分膨胀正在日益使教师们成为专家设计方案的被动执行工具,从而使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于是,教育教学不再具有创造和实现教师自身人生价值的意义和乐趣。因此,重新走进教师的生活,唤起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追求和深入理解,就成为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通过叙事和个案研究,教师们不仅可以自由地表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而且可以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编织出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赋予自己的工作和生命以存在的价值。就此而言,我们也可以说教育叙事和个案研究,实质上是教师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记录与反思
1.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2.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教师发展中心位置。
●叙事的行动研究方法
教学设计 → 执教 → 倾听评论和建议 → 教学反思→ 修订教学策略→ 再施教→撰写叙事报告 → 形成教学案例,提高专业能力
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报告的写法
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练习模板上,大家的叙事报告就会成为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叙事”型的三类文章:一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二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可称之为“生活叙事”)。三是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可称之为“研究叙事”)。
好的案例= 一个生动的故事+ 精彩的点评教育
案例的基本要素为: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写好案例的关键是:选择复杂的情境、揭示人物的心理和具有独到的思考。


教育叙事示例
意外的观察课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 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关于《木兰诗》教学的叙事
今天上《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己答不上来。课后想办法去查。
后记:备《木兰诗》竞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
又记:边查阅赵翼的《陔余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
沉 默 后 的 约 定
离下课约还有五分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我正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练习1中成语的意思,大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暗自高兴。理解完“卓尔不群”的意思,我发现韦同学正低着头,瞧她的神态,思想已游离于课堂之外。顿时,内心深处涌起一丝不满,怎么搞的?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请她重复一下“卓尔不群”的意思,真实的想法是“惩罚”她一下。听到我叫她,她连忙抬起头环顾四周,然后扭扭身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低头看了看书,又抬头看了看我,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暗自思索:是让她坐下去了事呢?还是继续?对,关注一切学生的发展,我只要加以引导,她一定会知道。“那‘群’是什么意思?”我降低问题的难度。原以为教学即将顺利进行,可谁知她抬起头,扫了我一眼,牙齿咬住嘴唇又低下了头。我耐住性子,重复了我的问题,这下她涨红了脸,但仍旧没吐出半个字,周围却想起了窃窃私语声。我暗自提醒自己:耐心!“那你能用‘群’组个词吗?”我满怀希望,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沉默继续控制着绝对优势,我拼命压住心底的怒火,“你能用‘群’组词吗?”我知道,我的声音变得严厉了。“快说呀,群众……”旁边的同学似乎也觉察到了不对劲,开始悄悄提醒她。可她用那双蓄满泪水的眼睛看了看我,仍旧保持沉默。我在生气之余,内心深处隐约有个念头一闪:难道我错了?最后,我以“我们找个机会谈谈!”结束了这段“对峙”。回到办公室,我独自生着闷气。韦同学是一名心思细腻的学生,其作文中渗透出的 “多愁善感”说明她是一个内心世界很丰富的女孩,只是平时性格内向,难得听到她的声音,即使说话也是嘤嘤细语,和她交流更是“惜字如金”。今天的一幕,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可我为什么非要逼着她说话呢?是为人师者的脸面吗?还是……这时,那双泪眼婆娑的眼睛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种不安和自责悄悄袭上心头,我真的错了!我不该那样做!就在当天,我和她妈妈通了电话,在和她母亲的交流中,我了解到韦同学在家也是沉默少言,尤其是你越要她说,她越说不出来。我决定找她谈话。第二天,我们坐到了一起,她不安地绞着手,话未说,眼先红,“老师,我不是故意那样做的。”她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一震,不知说什么好,却不由自主地连连点头。“有什么原因吗?”我带着歉和悔问。依旧是惯有的寡言,“我也不知道,就是说不出来。”我知道我已伤害了她,我得弥补我的过错。“这样吧,”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我们来个约定,下一堂课,我还要请你发言。当然,我更希望你自己举手。”她诧异地抬起头,似乎不相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依旧沉默,但从她的点头中我还是发现了她眼睛后面隐藏的一丝笑意。第二天,我带着一份激动和期盼走进课堂,因为我将实现一个约定。上课之余,我分了分神,偷偷观察她的“动静”,等待着……她的眼神不时地和我交会,我则向她骇首示意。终于,那只手悄悄地举起了一半,虽然内心已急不可待,可我故作平静地请她回答问题,尽管声音还是不够响亮,但已足以引起同学们的诧异。我们俩会心一笑。我如释重负,我真不该那样逼她!我告诫自己,我再也不要这样的约定!生命之中有不断涌动的情感,成长中的孩子关注自我,追求理解,他们希望与老师交流,渴望和真情互动,从而获得成长的资源与养分。当老师与学生打开心灵,当老师与学生真情涌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富有生机的教育,触及心灵,感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