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弱势群体学生在校学生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城郊农村学生,孤残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等弱势群体学生已呈日渐加剧的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教育好弱势群体学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调查显示:弱势群体学生中,喜欢学习的学生占33.75%;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占7.5%;态度一般的占50.%,通过综合评价,对学习有积极正确态度的仅占到6.25%。上述数据表明,多数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心理因素方面
首先,弱势群体学生缺乏自信心。由于单亲、孤儿、留守儿童、离异再婚家庭等原因造成他们性格内向,兴趣爱好单一,交往范围狭窄。生活中缺少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中受到冷落。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没有自信心,以至于认为自己很不幸,将来没有出路。对老师和同学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课堂上他们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生活中的失意使他们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心理上敏感和脆弱,导致对生活和学习缺乏自信心。
其次,依赖心理强。弱势学生生活中缺少正确引导,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很浮浅,理解思维模仿硬套,从而学习时表现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再次,缺乏意志力。对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遇到困难不求上进,容易退缩,这种惰性的存在使自己学业荒废,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主观能动性方面
首先,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弱势学生认为自己读书无成,成绩跟不上别人。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他们没有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的最终受益者。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不能独立完成和检查作业、不善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知识面狭窄,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书写敷衍不整洁等等。
其次是基础差。弱势学生学习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对掌握的知识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不善于思考。
再次,学习方法不科学,不会学习。大部分弱势学生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对课堂讲授的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抓不住重点,生搬硬套,学习效率低,成绩提高慢。
三、家庭生活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家长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细心;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等原因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
其次,部分家长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些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寄宿在亲戚家,对孩子教育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造成孩子没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再次,在家庭关系上,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心理素质差,性格古怪,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困难,随着问题的积累,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
四、教师教育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妥当,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仅不能正确认识教师的教育动因,而且他们会对教师的不理解迁移到对学习的不认真上来,耽误了学习的黄金时期。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孩子因材施教,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目标。
通过对以上原因的分析,为我们如何做好校园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我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弱势群体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加强引导,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
弱势群体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除客观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自身认知出现偏差,不能正确看待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教育他们正视挫折,扶植自信,树立生活的信心。
二、以人为本,给予积极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多注意、多接触、多关心弱势群体学生,多给他们一点微笑、鼓励和信任。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用父母般的慈爱抚慰孩子脆弱的心灵,唤起被埋藏的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教师要多关注他们的情绪,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恰当的劝慰和正确的疏导。
三、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为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教师必须把指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作为责无旁贷的责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沟通,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给孩子以关爱,自觉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使其恢复自信,营造良好的家教氛围。
四、持之以恒,耐心教育
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坚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表现出过高的期望,以免使他们产生目标性的压力而引发抵触情绪。根据他们的特点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任何急躁的行为都将无功而返。对他们进行悉心教导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必须遵循心理发展的有序规律,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总之,关注和教育好弱势群体学生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