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合作
当学生们升入三年级后,新奇地发现新增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因为是刚刚接触,所以对本学科还不是很了解,我就以讲解案例的形式,给他们作了一系列的介绍,使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实施与评价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当学生听完他们同龄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后,急于想研究一些问题。于是,学生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把发现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想研究的问题记在纸条上。学生的问题很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学生们争执不下。其中有个学生说:每家每户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那垃圾箱里的垃圾又到哪里去了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于是大家决定以垃圾为主题开展活动。
活动主题确定后,学生们便自愿组成小组。在建组过程中,有的学生成了“抢手明星”,有的则成了“无人要的弃儿”,有的刚过了半天就改变主意重新组合。这是学生交往合作过程中正常现象,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合作交往
教育的一个良好时机。我抓住这一
教育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
教育,和学生们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受欢迎,大家都愿意和他合作交往;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受欢迎,大家不愿和他交往合作;怎样做才能受别人欢迎;在和别人交往合作中有哪些技巧等。通过老师的引导,一个个研究小组组成了。
研究小组组成后,学生们为了联系方便,互相抄录电话号码和家庭地址,进而模仿大人,自己设计个人名片,最后发展到设计小组名片。学生热情高涨,忙着讨论给自己的小组提个名字、设计口号。例如:“胜利小队”口号是“我们追求胜利”;“勇者小队”口号是“勇者勇者,勇者必胜!”;“挑战小队”口号是“挑战自我,勇于创新!”;“QQ小队”口号是“成功就是胜利!”;“团结小队”口号是“团结就是力量!”;“冲锋小队”口号是“冲锋冲锋,勇攀高峰!”等等。
学校征求了教师和三年级学生家长的意见,几乎百分之百的教师和家长都愿意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双休日在家庭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首先时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很多同学去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处寻找。可是结果收获甚微。星期一,各小队带去学校的资料少得可怜。这可怎么办呢?我启发队员思考是否可以取得家长的帮助。这下马上又队员提出他**的办公室里订阅很多报纸,他可以让他妈妈从厂里借回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这时一位“小网虫”提出,查阅书报速度太慢,如果能上网查阅,不仅速度快而且信息量大。可是队员家中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并不多。经过征询,几位家中有电脑的队员主动承担了这项光荣而间距的任务。以后的一两个星期,队员们陆续不断地带来了他们收集的资料。我了解到这里面还有许多有趣、感人的小故事。如有个队员发动家长一起找,她的爸爸到北京出差还拍回某小区分类投放垃圾箱的照片;有个小队相约一起到新华书店查阅资料,找到后想要抄下来时,被营业员发现了不让抄,说要么就买下来,这可让他们为难了,后来他们把这件事写进了研究日记,说资料不让抄书又没钱买我们感到很遗憾,但我们又想到用我们带来的纸与笔现场制作了几份宣传单,当我们把亲手制作的“得意作品”发给书店里的顾客时,有个人看也不看就扔进了垃圾筒,我们好伤心啊;有的队员积极学习上网下载有关垃圾资料的方法,有位学生就在研究日记里写到:以前家里有电脑,爸爸不让我上网。这次为了搜集有关垃圾的资料,爸爸才答应教我,我们上了搜狐网站,网上有许多有趣的新闻都令我难忘,不过我还是最留意有关垃圾的新闻,输入关键词后出现了许多我需要的资料,我选择了几条贴近研究主题的打印下来,这时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之前我们一直在乎学生最后的“作品”、“成果”,但是我想更应该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种种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一种关注;注重学生在时间中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不管怎样有了这次的体验,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