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英语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5-04-12 05:59: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遵循总目标的指导思想,使得英语课堂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初级阶段,英语听说课程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主要形式。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思维飞速发展的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能让学生利用所学语言自由表达观点和感受是这个阶段的英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节课通过对教学文本的反复研读和深层挖掘,设定了切实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为学生层层铺设台阶和创设语言环境,达到了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的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环节,对听说课教学做以下几点反思:
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课标》指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1.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围绕“科技改变生活”这一主题,设定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目标也贯彻了教学实施阶段的始终。在导入阶段,通过iWatch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先进的科技产品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紧接着通过产品的视频展示,让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未来可能性,从而引出主题——科技改变生活。在词汇学习阶段,通过展示五项科技发明的图片以及对这五项发明的讨论,让学生再次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以及科技对人们未来生活的影响。在听力环节,设置不同层次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判断--哪些发明是人们预测到但在现实中还未实现的,而哪些发明是人们没有预测到的但科技使它们成为现实;让学生分辨访谈者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不同观点等,学生反复感受科技改变生活这一主题。最后在讨论阶段,让学生结合课前播放的有关iWatch的视频,发表自己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并倾听同伴的观点引发自己的再次思考,反复论证和思考本节课的主题——科技改变生活。因此,本节课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这一主题,学生通过反复的感受和讨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2. 本节课不仅引导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主题进行思考,并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一,体现在有关videophone是否已经实现这一话题中。在词汇学习阶段,学生表达videophone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而在听力阶段,学生发现访谈者说videophone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产生了信息差和时间差,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在核对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质疑,说出了访谈节目录制的时间较早,和现实生活不是同步的。而教师并没有停止于此,再次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步性,学生也再次思考并反馈出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思考中,对学生来说,不是简单的信息处理,而是思维发展并深化主题的过程。第二,体现在听力环节--学生对所给的事实陈述进行判断和语言输出环节学生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每个事实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改正错误的事实陈述并给出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具体事实,获取了语言结构,更明确了访谈者之间的不同观点,感受到了对于同一话题不同人之间会因生活背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同时人们也是因为不同观点的表达和碰撞,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里也为最后语言输出阶段做了思维上的铺垫——让学生意识到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同时对于别人的观点既可以包容也可以进行客观的评判。从而,在课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真实地使用同意与不同意的表达方式,甚至有的同学可以使用部分同意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的观念。
《课标》中对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的解释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此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也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进行了设计。
1. 教学目标具体可操作。在语言输入阶段,学生能够找出访谈者的不同观点。同时教师的设计和要求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因为学生对于某种阐述是否正确进行判断时,必须找出依据才可以进行判断,在判断的同时也对不正确的阐述进行了更正。基于此,教师明确地把三个学习要求在听力活动前布置给学生,既符合其思维发展的过程,又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语言学习任务。
2.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本课的材料围绕科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学生乐于进行讨论。教师在导入和语言输出阶段的设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iWatch这一理念产品是基于i产品的系列而产生,而iphone、ipad等产品已经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谈资,由此导入,既与主题相关,又切合学生的兴趣点。最后的讨论阶段,既是学生对于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又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从而,也就产生了学生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iWatch的有些功能是不必要的, 有的同学针对此提出部分认同观点,有的同学认为iWatch是有可能实现的。
3. 教学过程层层递进。通过台阶式的设计和环节间的延续性设计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导入环节与语言输出环节首尾呼应,考虑到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首先导入阶段,通过图片讨论导入主题,然后用视频呼应和拓展学生的预测,引出科技主题,顺利过渡到五项发明;听力阶段先通过听背景介绍了解大意,再听主体部分获取细节信息,并发现体会目标语言;语言巩固阶段,先和学生一起朗读关注语言,然后给出更多表达方式,让学生分类拓展表达方式;语言输出阶段,再次提及导入阶段介绍的产品,教师通过示范展示目标语言使用,然后学生进行两人对话练习目标语言,最后学生小组讨论使用目标语言表达观点,并通过全班的讨论激发学生再次思考。在大的环节间的过渡也体现了教学的延续性,比如在词汇环节讨论了五项发明,在听力环节也是对五项发明的讨论。但是由于听力材料比较长,无法直接从词汇过渡到主听力环节,那么教师就通过两个设计进行了前后衔接。第一,先引导学生听访谈的背景介绍部分,让学生了解访谈的主题是什么,听听为什么他们要讨论这个主题。第二,在听完背景部分,教师追问了一个问题Why are the predictions different from how we live now? 引导学生思考到有些预测没有成为现实,而有些发明是人们曾经没有想到的,进而顺利过渡到听力的主体部分,并对听到的五项发明进行分类。
4. 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评价目标多维化。在本节课中不仅由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在语言输出阶段由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评价形式有老师的点评、同学间不同观点的碰撞、评价量表的使用等;评价目标不仅关注语言的使用,也关注学生不同声音的表达和思维的发展。
5. 教学资源利用和开发合理有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首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和文本的挖掘,设置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对教材活动设置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借用教材思路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素材,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讨论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形成学生间的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深化了主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日常的听说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体现学生主体的观念,让学生乐于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课堂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大的提升,英语的学习也不仅仅是获取语言知识和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