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览科学四年级科学

小学科学四年级疑难问题解决策略

发布者微信
  • 发布时间:2012-04-21 08:13:00
  • 发布者:吾爱
  • 微信号:wuaiyazhu.
  • 浏览量:
  • Tags:
  •   公告:

    

小学科学四年级疑难问题
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第6课
一、问题描述
《天气》单元第6课《云的观测》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云?
二、原因分析
1.只停留在对各类云的字面上的了解,很难应用于实际;
2.教学时往往处于某一短时期,而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天空中不一定出现各种类型的云。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相关知识
(一)关于云的分类
科学上云的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尚•拉马克(Jean Lamarck)于1801年提出的。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以英国科学家路克•何华特(Luke Howard)于1803年制定的分类法为基础,按云的形状、组成、形成原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而这十大云属则可按其云底高度把它们划入三个云族: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另一种分法则将积云与积雨云从低云族中分出,称为直展云族。这里使用的云底高度仅适用于中纬度地区。(除英美等国外,世气组织与各国一般采用国际单位制。)
高云族
卷云(Ci,Cirrus)
卷积云(Cc,Cirrocumulus)
卷层云(Cs,Cirrostratus)
高云形成于六千米以上高空,对流层较冷的部份。分三属,都是卷云类的。在这高度的水都会凝固结晶,所以这族的云都是由冰晶体所组成的。高云一般呈纤维状,薄薄的并多数会透明。
中云族
高积云(Ac,Altocumulus)
高层云(As,Altostratus)
中云于二千五百米至六千米的高空形成。它们是由过度冷冻的小水点组成。
低云族
雨层云(Ns,Nimbostratus)
层积云(Sc,Stratocumulus)
层云(St,Stratus)
低云是在二千五百米以下的大气中形成。当中包括浓密灰暗的层云、层积云(不连续的层云)和浓密灰暗兼带雨的雨层云。层云接地就被称为雾。
直展云族
积云(Cu,Cumulus)
积雨云(Cb,Cumulonimbus)
直展云有非常强的上升气流,所以它们可以一直从底部长到更高处。带有大量降雨和雷暴的积雨云就可以从接近地面的高度开始,然后一直发展到七万五千尺的高空。在积雨云的底部,当下降中较冷的空气与上升中较暖的空气相遇就会形成像一个个小袋的乳状云。薄薄的幞状云则会在积雨云膨胀时于其顶部形成。
(二)图片对照,确定云的种类
http://tieba.baidu.com/f?kz=478803183
http://wenwen.soso.com/z/q172783847.htm
在上面两个网页上有不同种类云的图片,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云进行对比观察,以确定它属于何种云。
(三)根据天空云的典型类型随教师及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可利用课间、大课间等时间,教师组织有兴趣的同学成立观察活动小组。

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第4课
一、问题描述
《天气》单元第4课《风向和风速》利用自制的风向标到室外测量风向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
二、原因分析
1.风向标制作的方法不正确。
2.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方法不正确。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制作风向标时,在塑料管的中心点穿大头针有一定的难度(即如何保证风向标平衡问题):中心点不准,风向标不平衡;中心点不准,箭头和尾翼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不会竖起来。
建议:A、选择侧面有条纹的塑料管(条纹是直的);B、用尺子量出总长度,然后找到中心点,做好记号;C、用尖端较细的钻从记号点开始垂直穿过;D、安装箭头和尾翼时,两端开口要与中心孔方向一致。

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1课
一、问题描述
《溶解》单元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生对“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不能正确判断。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对于“溶解”概念的理解不深;
2.面粉经搅拌后,短时间里在水中的状态让学生难以判断。
三、针对性教学片段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教学片段:
1.学生领杯子(有水)、面粉开始实验。
2.交流汇报。
教师提炼( 面粉:没变 沉淀、浮)
3.它是更接近食盐还是接近沙?所以我们认为面粉在水中( )
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4.教师引导: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倒入混合物前先搅拌一下,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5.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6.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7.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3课
一、问题描述
《声音》单元第3课《声音的变化》:
1.学生分不清音高与音量;
2.四个相同的杯子里装有不同量的水,用铅笔或小木棒依次敲击杯口,预测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无法判断。
二、原因分析
1.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2.不同的杯子的频率是不相同的,很难找到几个频率完全一样的杯子;
3.如果用同一个杯子分四次敲击效果又不是很理想;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相关知识
1.关于“音高”与“音量”理论上的解释
(1)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男声声音雄浑些,表现为音高低,女声声音尖细些,表现为音高高。对于键盘乐器,右边的琴键发出的音比左边要高。对于弦乐器,细的、短的、绷紧的弦发出声音比粗的、长的、松驰的要高。为了调高二胡的音,一般的做法是绞紧弦,使弦绷紧。拉音高的音,按住弦的手指通常下移。同种铁钉或者管子,敲击时,短的发出的音高,长的发出的音低。
音高的高低是由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快慢用频率来表示,是一秒钟的振动次数。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多,频率高,音高就高;次数少,频率低,音高就低。同一根尺子,同样的力度来拨动,拨动长截尺子和拨动短截尺子,短截尺子更容易拨动,振动的次数就多,于是音就高,长截尺子振动不容易,次数就少,频率就低,音高就低。
(2)音量是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通常我们说的声音响点、大点或者轻点、小点,就是音量的强点弱点。音量的强弱由振动的幅度(也叫振幅)大小来决定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
2.“用杯子装水来观察声音高低”实验注意点
①同种杯子。
②杯子装水依次减少或者依次增多。当然为了音高区分明显些,所装水量差别也明显些为好。
③敲击同一部位。

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3课
一、问题描述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简单电路》一课,学生电路概念的难以建立;电池的两种连接方法学生不容易分辨。学生对于实物图中灯泡的连接经常出错,串联、并联不理解,画简单电路图时常画成实物图,画图不够规范。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对小灯泡是否亮感兴趣,而对小灯泡在电路中是怎样连接的缺乏思考。
2.教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电路的概念。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及作用,并加强学生对实物图的连接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2. 灯泡串联是指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依次流经两个灯泡后回到电池负极;灯泡并联指电流从电池正极出发,同时流经两个灯泡后回到电池的负极,教师在教学时,可用手遮住其中一个灯泡问学生,小灯泡能亮吗?如果能亮,说明灯泡是并联的,不亮(断路)说明灯泡是串联的。教师把电路图中灯泡的画法画在黑板上,让每位同学都试着画一画,选出几张正确的和几张错误的在投影机上展示,让学生说说,哪些画得好,哪些画得不够好,为什么?
3.对于作图,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


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5课
一、问题描述
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5课《导体与绝缘体》中,关于铅笔芯也是导体,学生有些疑惑。
二、原因分析
因为导体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能使小灯泡发亮,但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铅笔芯小灯泡亮不起来,学生认为这与课本上的检测方法有冲突。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铅笔芯是一些特殊的导体,课堂上学生虽然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时,小灯泡不亮,但如果改用万用表来进行检测,学生就会看到万用表的指针是会动的,在检测铅笔芯前教师可先检测几种学生以检测的物体,看一看万用表的指针晃动情况,这样学生能更容易理解。
2.不光是铅笔芯,还有大地和人体也是特殊的导体,电路检测器无法进行检测,也可用万用表来进行检测,效果很明显(在投影仪上展示)。

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7课
一、问题描述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中,2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电池串联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还是并联电路中的小灯泡亮;2个小灯泡,1节电池,串联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还是并联电路中的小灯光亮。
二、原因分析
以上两个问题容易搞混淆,光看看两个标题: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两个小灯泡。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了。具体活动后还是清楚。
1.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电路中,串联电路的灯泡亮,还是并联电路的灯泡亮。书上也有概念说: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电压越大,灯泡越亮,那么这里应该是两节电池串联亮。
2.在一节电池和两个小灯泡的电路中,小灯泡串联亮,还是并联亮,虽然我们讲解两个小灯泡并联亮,但是学生还是很容易和上面的问题搞混淆。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两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指的是两节电池间的串联和并联,书上提示: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对于一个小灯泡来说,电压越大,小灯泡就越亮,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要理解电池的串联和并联。
2.两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指的是两个小灯泡间的串联和并联,串联时两个小灯泡同时分享一节电池的电压,也就是1.5V的电压分给两个小灯泡,每个小灯泡得到的电压不足1.5V,并联时每个小灯泡得到一节电池的电压,也就是1.5V,电压越大,小灯泡就越亮。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清楚小灯泡得到的电压大小。
3.指导组织学生做实验的现象尽量明显,便于学生观察。学生实验时采用电量足的电池、接触良好的灯座、认真仔细地观察。

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6课
一、问题描述
《新的生命》单元第6课《动物的卵》,在野外找到的青蛙卵很难确定是第几天的,对于观察与记录都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原因分析
教师缺少生物学专业的知识。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提供相关知识
1.相关知识
青蛙各个阶段的生长周期:卵期有15天;外鳃期有5天;后肢发育生出期有20天;前肢生出期有20天;尾萎缩期有10天;尾消失期也是10天。
2.饲养方法
受精卵的孵化要使青蛙的受精卵孵化成蝌蚪,最好采用青蛙自然产卵的水域中的水。如果用自来水,应该先用沙进行过滤,放置1天后,才可以使用。青蛙胚胎的发育需要足够的氧气,因此,要掌握好蛙胚生活空间的大小。每100mL水中最多放50个受精卵,容器盛水深度以3~10cm为宜,最深不要超过15cm,这样,空气中的氧气容易溶解于水中,水温也容易上升。最好在水中放些水草,靠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不断补充水中的溶解氧。在自然界,青蛙胚胎发育的水温在12~25℃。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最好经常保持在22~25℃之间。满足了以上条件,受精卵经过三四昼夜,就能孵化成蝌蚪出膜。饲养蝌蚪的饲料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煮过的菠菜和窝苣是适宜的饲料,但不要煮得过熟,并且要去掉纤维。初期给饲料要少,以后逐渐增加,每天定期投饲料一次,不宜过多,以免饲料残留水中引起腐败。每次给食后残留的饲料,必须用吸管清除出去,并且每隔一两天换一次水。最简便的饵料是面包、饼干的碎屑或碎饭粒,也可以给少量煮熟的蛋黄作为动物性饲料。蝌蚪发育成幼蛙后,幼蛙可以离水登陆,再逐渐长成为成蛙。当玻璃缸中的蝌蚪发育成带有短尾的幼蛙,并开始用肺呼吸时,必须放一块小木条,漂浮在水面上,以供幼蛙登陆用。在自然界中,青蛙从受精卵到变态完成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在人工饲养蝌蚪时,若条件较差,蝌蚪的生长和发育可能要慢些。
3.确定蛙卵时间的方法
学生边养边记,然后根据后续发现的生长变化来推算青蛙卵的时间。

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1课
一、问题描述
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1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观察岩石。
二、原因分析
观察岩石的方法原本不难,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平时观察的习惯不够好,也很难让学生比较细致地观察岩石,观察没有条理。虽然他们很有兴趣,但是观察得出的结果不理想,很难达到准确的要求。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本上向学生提供了一些描述岩石的词语:光滑和粗糙、美丽的花纹、有很多小孔等,学生根据这些词语能想到其他关于描述岩石的词语,教师只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并把描述的相关词语记录在黑板上,通过师生间的共同交流是能找到岩石的特点的。

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1课
一、问题描述
四年级科学下册《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给学生收集到的岩石进行分类是一个教学难点。
二、原因分析
不同地方的相同种类岩石的外貌特征有所不同,书本上介绍的岩石特征与实际收集到的岩石有时不太相符,所以给学生认识该类岩石时,带来许多错误的认识,对学生给岩石分类时增加难度。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上本课时,对所收集到的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在教学不能将分类标准强加给学生,只要学生提出的分类标准有道理,我们就要认同学生 。
2.待本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阅读、对照《矿物特征卡》再鉴别这些岩石、矿物属于哪一类。实在无法判断的,请求专业人士。

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6课
一、问题描述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无法确定名称。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小学的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对岩石和矿物接触教少。
2.教师对本课的目标定位不准。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课本上提供了3张不知名矿物的特征卡,对每种矿物从形状、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软硬、触觉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观察与描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岩石和矿物的方法并能准确描述,通过找出矿物的特征后,对照矿物特征卡了解矿物的名称,而不是让学生知道每种矿物的名称。

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
一、问题描述
《岩石和矿物》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辨别7种不同岩石:花岗岩、砾岩、石灰岩、砂岩、页岩、板岩、大理岩,比较困难。特别是砾岩和砂岩,页岩和板岩难辨。
二、原因分析
1.学校岩石标本少。
2.岩石特点描述与实物难以完全一样。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提供相关知识
(一)岩石标本
1.杭州新地科教器材教学工具箱有岩石标本
2.原小学自然常识课有关教学内容,岩石标本仍旧可以使用
3.浙江博林仪器有限公司有岩石标本提供,联系电话:013905705918
(二)如何辨别7种岩石:
1.大理岩、花岗岩:这两种岩石,想必绝大多数老师都认识,花岗岩最大的特征是花斑状,由黑、白、红等颜色组成;大理岩又称大理石,一般为黑色或白色,在生活中我们和学生经常会看到,这里不多介绍。
2.石灰岩:在认识岩石时,我们都滴稀盐酸看是否冒泡,滴稀盐酸后冒气泡的有两种岩石:大理岩和石灰岩,大理岩晶莹润泽,有光亮感,而石灰岩就没有光亮感。
3.砾岩和砂岩:砾岩是由小石子或卵石组成的,颗粒有大有小;而砂岩是由差不多大小的沙子组成的,所以很容易分辨。
4.页岩和板岩:
页岩:一般都成薄层状,颗粒细,敲击后无砰声;而板岩: 成薄层状,敲击后有砰声。
说见图片。

(砾岩) (砂岩) (花岗岩) (石灰岩)


(大理岩) (板岩) (页岩)

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第3课
一、问题描述
《岩石和矿物》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岩石是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一般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矿物和岩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矿物和岩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绝大多数学生却不知两者的区别,混淆在一起,甚至认为两者是一样的,只是对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称呼。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2.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平时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就连许多成人也不知两者的区别。
3.学习之后,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不牢固,明显缺乏实践知识的支撑,只能说懂了字面上的意思,但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主要是在教学时缺乏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只是纸上谈兵,或者有材料但没有足够的时间展开研究。
4.学习的时间不足,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岩石和矿物实物进行“琢磨”。
三、提供相关知识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体,但它并不具备矿物的基本特性。岩石与矿物之间的区别就好像飞机模型和制造这些模型的材料之间的区别。
由于其矿物组合、矿物成分和矿物含量千变万化,使形成的岩石仍然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