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学法指导,教学方法实用有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教态亲切自然,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简练准确,板书工整清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互动效果明显.比较突出的是: 1.教学方法选择得当――体现了教与学策略的科学性.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更是初学物理的重要途径.初二学生对物理知识充满着好奇与渴望,他们观察和实验的热情很高,理性分析能力不足,所以本课教学方法选择得当.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学生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科学探究恰到好处――体现了教与学策略的有效性. 初二学生初学物理,物理实验能力比较差,实验器材的规范使用、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存在很大不足.不断提高物理实验能力、认识实验器材并学会规范使用、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是物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针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的现状,课上先作了实验仪器及其部分使用方法的介绍,把实验的基本过程作演示,学生完成实验有了保证,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所得,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探究过程中,既没有把实验条件限定死,也不是让学生盲目设置任意数据,教师根据当前初中生源状况,采用 “半开放式探究”,建议了部分实验条件(物距),同样保证了实验探究能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再由学生自己设置其它实验条件(物距),这样有些物距由教师建议,有些物距由学生自由选择,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述指导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强了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和运用,规范了物理实验的习惯.通过这节课及平时物理课的教学,学生将逐步形成良好的物理实验探究的思维品质和物理学习习惯. 3.问题引领,思维活动贯穿课堂――凸显学生本位,化难点于无形. 全课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领教学过程.如课堂一开始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不同条件下的成像情况,这样的课堂引入牢牢抓住了学生,再提出“凸透镜能成哪些性质的像?”“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呢?”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再如新课教学过程中的“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观察虚像?”,“实验中,你需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哪些数据?”等等,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在此情形下思维活动的节点,学生无论是听课、实验探究还是规律总结都是在不断的思考研究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贯穿了课堂进程,也是物理学科的“理”性特点的显现. 4.创新设计,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本课有不少的创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光具座上做演示实验,通常都有学生观察起来不方便的问题,本课把光具座放在可旋转底盘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刻度尺测量的方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特别是等大时的关系;自制“照相机”用于课堂教学等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精练、准确,特别是对学生初次使用的光具座、“上”字光源等实验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介绍,反映出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实验教学的素质.学生实验中,教师在总揽全体学生、控制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关注那些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实验研究的过程. 本节课用到光具座实验,而上课的课桌太窄,不适合上课时做实验,建议下次类似的课安排在实验室. 由于黑板较高,黑板的上半部没有利用到,板书写在黑板的下半部,显得拥挤.建议在适合的情况下,课前预先垫高写上课题,使黑板的利用率提高,也使板书更加工整、匀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