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汽化与液化》一课 本周听了我校中学高级教师,教务处彭主任执教的《汽化和液化》一课,收获颇丰,特别是以下三个镜头印象更为深刻。 镜头一: 师:“汽化”的“汽”左边是? 生:三点水。 师:是什么状态的物质? 生:液态的。 师:右边是? 生:气,是气态的。 师:对,汽化也就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彭主任仅仅从字的结构上分析,巧妙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汽化,在过去有不少学生误将“汽化”写成“气化”,我想这样巧妙地分析,一定不会在出现“汽化”写成“气化”。 镜头二: 在教学影响蒸发的因素时,彭主任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发现。彭主任将湿布分给每个小组,让各组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让布尽快地变干,实验时,各组的同学不甘示弱,有的同学用嘴吹,还有的用书扇,还有的在抖动,有的组用火烤,同时还有几个同学每人拉一个角……实验中,学生可谓热火朝天,实验后很快地得到了影响蒸发的因素。 镜头三: 在研究蒸发的特点时,彭主任让每组读出温度计(室温)的示数,读完后,让学生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酒精中,立即拿出,仔细观察温度计液柱有什么变化?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出温度计的示数直线下降。 师:玻璃泡上的酒精呢? 生:蒸发了。 师:为什么温度计的示数下降呢? 生1:蒸发可以降低温度。 生2:蒸发可以吸收热量。 ……
曾有人这样说过:你把时间给予了学生,他就能够得到经验,学生也就会把他的经验发表出来,你不给他时间,他就得不到经验。课堂教学中,老师就应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给他们充分的参与时间,拓宽他们的参与面,加深参与度。 彭主任的这节课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在学生得出什么叫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等现象时,教师始终是在引导学生去动脑思考、动口解释、动手操作,相互合作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而没有包办代替或生搬硬套地传授知识。实验中还有意淡化了实验的结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让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蒸发吸热的问题上,彭主任以一个小组合作动手的方式,让学生亲眼看到现象,一来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二来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