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化学必修一《硝酸的性质》”课堂教学的评价 听了李老师的《硝酸的性质》这节课,对这节课评价整理如下: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新标准对本节课提出了三维目标,即了解硝酸的性质,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知道硝酸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和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的关系。 初中《化学》中明确指出,硝酸是一种强酸,且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介绍了酸的通性。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不稳定性,进而以工业制硝酸为背景,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这样做是对初中化学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不仅能巩固《化学1》中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二、从制订教学目标上分析: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李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点。以硝酸的用途引入,然后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通过现实与现有知识不一致,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加强了质疑,更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的各个环节中。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李老师这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应用了对教学资源的先行组成者策略、对硝酸氧化性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多元评价策略等。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信息情竟设计、网上搜寻和播放实验录像;采用组装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从生活走向化学:学生以“硝酸的用途”为关键词,网络搜索。相互交流结果,了解硝酸的用途。李老师的设计意图是:网络资源是信息容量很大,信息速度也很快,它包容了生活、生产和科技的所有信息。网络把学生的生活时空大大地拓展,从更广阔的生活时空走进化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学习,激活元认知:【活动一】实验桌上有一瓶浓硝酸。请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或简单实验找出硝酸的物理性质。【活动二】请同学们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硝酸的化学性质,并用一种代表物写出离子方程式。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和潜能,确信他们完全能胜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3、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