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爷爷一定有办法》 吴老师的这节课属于一节图画书读书课。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来说,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课以前也不需要进行任何预习,从课程的定位来说,它应该是属于课外阅读或者是略读的范围,从教学目标来说,它更多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让学生从阅读绘本走向爱上阅读。当然,通常情况下,经典的绘本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这些。
吴老师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呈现其设计特色如下:
1.从封面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1)封面:猜猜看,这个故事会讲些什么呢?
(2)老师介绍扉页。
从封面开始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指导。尤其是图画书,封面可以给我们丰富的信息:整本书基本的基调,主要的形象,文作者,图作者,译者,出版社等等。扉页、蝴蝶页介绍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本图画书特别重要的一个细节,在图画书中,扉页、蝴蝶页常常是用来营造气氛、发出讯息的,尤其是要注意扉页、蝴蝶页如何把你带进故事之中的。在这里,吴佳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蝴蝶页的图案,开始讲述故事,学生发现,原来蝴蝶页像星空一样的图案就是那块蓝色的布料的图案。
2.讲述:不仅仅是听故事,更是阅读的指导;
吴老师的讲述大概可以分析为:讲述故事和讲述以外的指导阅读部分。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她巧妙地运用了故事本身的节奏造成了讲述部分课堂的教学节奏。在第一次,第二次讲述爷爷为约瑟将破旧的毯子做成一件奇妙的外套,老师自己朗读,“爷爷拿起 ……,翻过来又翻过去,‘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喀吱喀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老师做起了喀吱喀吱剪、缝进缝出的动作。)“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第二次将外套改成一件奇妙的背心的时候,学生凝神再听老师的朗读和讲述,到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跟着老师一起开心地说,开心地做动作了。就像是音乐中的主旋律,不断的重复,不断地再现,在开心地说和做中,师生沉浸在对爷爷的赞叹、语言的节律中。
讲述故事以外的阅读指导也非常重要,吴佳老师着重指导了这几个方面:
(1)让学生去猜测情节的发展;
每一次约瑟拿着已经老旧的东西去找爷爷,爷爷一定有办法,可爷爷会把它做成什么呢?吴老师每次在这个地方都会让学生去猜一猜,做一个自己的设想,其目的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下面情节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让学生仔细去阅读画面;
图画书的很多的蕴涵往往是通过图画来表达的,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往往不会注意,阅读只能是浅层次的。吴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指导学生去关注图画书的细节,例如:
师:“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
约瑟愿意丢掉毯子吗?看看约瑟的神情。
师:这幅图上,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宝宝,妈妈什么时候生了小宝宝啦?故事有没有告诉我们?(书翻到前面)
师:小妹妹手后边藏着什么?好像是一条毯子。这条毯子上有白云的图案,这是不是也是爷爷为她缝制的呢?
(1)补白:引导学生说话,让学生去体会故事以外的人物的情感。
图画书的语言很简洁,意蕴却很丰富,往往存在着很多语言和图画以外的“空白点”,学生缺乏必要的阅读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空白点,并很好的利用这些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联系表达,那将是非常有效的。
3.讨论:深度阅读;
在完成故事的讲述后,吴老师还带着学生进行了三个问题的讨论:
(1)为什么约瑟舍不得丢掉那些老旧的毯子、外套、背心、手帕?
(2)妈妈怎么会变化的?
(3)那颗纽扣究竟到哪儿去了呢?想不想知道?
这三个问题的讨论的教学目标当然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是指向这本书的主旨的,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说到了几个方面:因为这些东西是爷爷用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而且密密麻麻的缝进了爷爷的爱,因为这些东西记录了约瑟成长的过程和那么多快乐的童年时光。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很有讨论意义的话题,这本图画书中的妈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她的变化使这本书变得丰富而有趣味,有张力。讨论后,教师和学生们得出,是约瑟对纽扣的珍惜和他的紧张感染了妈妈,也让她理解了约瑟对爷爷的爱。读三个问题最有意思,它直接指向这本图画书蕴含着的另一个故事。这个提问让孩子们又回到了故事的阅读中,看到了温馨的 老师一家的故事。真是意外的收获。
当然这三个故事还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引导学生不仅仅满足于浅尝辄止的阅读,走向深入地阅读,细致的阅读,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观察,在阅读中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