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面我就胡老师的这堂课谈几点看法: 胡老师执教的《日新月异的交通》,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整合资源,目标明确 本课时的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如在学生感受到公路建设的快捷后,老师用“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人们还在海上修路,最令人自豪的要数杭州湾跨海大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跨海大桥建成的意义;过渡到铁路建设时,老师用“在我们身边不断发展的不仅有公路交通,还有铁路交通”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交通的日新月异。在活动过程中,胡老师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将教材中涉及的各个版块与课外有关资料有机融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交流“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后拓展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资料;学生交流完铁路分布四通八达后,拓展了“青藏铁路”的资料等,使整堂课显得更加完整、流畅,操作起来也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让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体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引起共鸣 “教学设计结合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从心灵上得到感受。”胡老师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老师资料的出示: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嘉兴到宁波的路程、时间的缩短,嘉兴老城交通工具的照片,还是引导学生感悟交通的日新月异:爷爷、爸爸辈和我小时候比交通;请学生联系自己的一次出行的经历(春游、外地生回老家等)来感受交通的迅速变化与发展等环节都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充分体现了品德课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这个特征。 三、活动为主,有效调控 本课时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对话与交流的形式。综合来看还是力求体现品德教学的活动特征,通过学生在观看、讨论、交流、调查等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来启迪学生思维,使课堂少了许多说教、灌输,多了不少真实,从而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