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想不到的灾害》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意想不到的灾害》让我受益匪浅。从中领悟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 《意想不到的灾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都用简洁而精练的文字介绍科学知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而此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科普说明文:一、正确把握文章所介绍的知识要点;二、琢磨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知识要点介绍得准确、生动。 一、教学目标明确,目标达成度高。 陈老师把第二课时的目标是:1、通过读、品进一步了解铲除和螃蟹所造成的灾害的严重性,知道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说明方。2、了解由于生态失衡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从目标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有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而且“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陈老师在整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这堂的学习目标:那么这些意想不到的灾害到底是哪些灾害呢?这些灾害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陈老师就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朗读品悟灾害的严重性,最后让学生明确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环节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 二、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层层感悟。 1、自由读。课开始的整体初读,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概括文章介绍了哪些灾害,分别用上时间、地点、灾情这几个角度去概括。 2、研读。在交流汇报灾害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小小组进行细读体会,感悟灾害的严重性。要求:可以通过朗读来表现灾害的严重性,也可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悟灾害的严重性。 3、品读。在小组研读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把自己组所研究的那次灾害和大家一起交流,感悟。“你是通过何种方法来感悟灾害的严重性的。”引导学生逐节进行交流,让大家都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科普说明文在用词的准确性,从而体会灾害的严重性。如抓住“不计其数”、“几十万只”等说明螃蟹数量多,“26000公顷”、“大片”等体会被破坏的稻田多,从而体会到灾害的严重性。如在教学“毒害”和“威胁”一词,教师采用交换词序,句子的比较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懂得“毒害”是指牛羊等动物直接受到毒害,而动物世界有的是直接,有的是间接的,所以两个词语不能交换位置,从而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三、教学形式开放的。 整堂课中的教学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学习方法建立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又进行大组交流,让大家都来品词析句;学习活动的指向很明确,直接指向语言的学习,通过品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而这些学习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次灾害的严重性”这个阅读话题进行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容量比较大。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陈老师在教学整篇课文后,又紧紧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教学研究,开展课外拓展材料的适时补充,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和教师的讲解了解更多触目惊心的灾害,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触动与震撼,又巧妙地引出了刚才所得出的结论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如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出示并加以自己的讲解,介绍了水葫芦、食人鱼、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泛滥成灾的事例,引导学生看了这些资料后,你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说出:‘维持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啊!这样真正作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老师在课上说书本上的意想不到的灾害离我们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些灾害,结果陈老师展示的一些灾害其实离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关于食人鱼,农村孩子根本就没接触过。而我们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说课外饿拓展其实也是结合学生生活的拓展,课外知识和课内知识的结合,因此我觉得老师能否引导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与学生有紧密关系的内容加以拓展,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