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烟台的海》 《烟台的海》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北面临海的烟台一年四季独特的海上景观。而黄利华老师则以极富感染的语言魅力和她独有的教学亲和力完美地演绎了本课的教学,给我们听课的老师带来了一次精神上愉悦的享受。纵观黄老师的整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所有听课的老师借鉴学习。 一、对文本研读到位。听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后,老师们都会发现本文并没有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烟台的海,而是独具匠心地先呈现了冬天烟台的海凝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的景象。因为中国沿海城市北面临海的很少,烟台恰是期中的一个,因此冬日的海景也更为独特,由此可以看出第二小节是本文的重点段落。而黄老师抓住这个重点段落,巧妙设计,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在课的最后回顾板书,黄老师又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写作上的特别,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匠心独具。可见黄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十分精到,教学前在研读文本上下足了功夫。 二、极具特色的朗读指导。如果说烟台的海有独特的景观,那么黄老师课堂的朗读指导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第二节烟台冬天的海的特点时,黄老师进行了多次引读,每次的引读语都是那么美丽、煽情和富有诗情画意,把学生带入了海的壮观,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也就不断体现着海的特点:暴怒的,雷鸣般响声的,数百斤重几十米远的,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的……在一次又一次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冬天烟台的海景特色已经在学生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了。在学其它三个季节的海的特点时,黄老师又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自读、比较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整堂课可谓是书声琅琅,情趣盎然。这也正印证了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文课必有朗读,必须经历一个读通——读懂——读好的体验过程。黄老师的朗读指导不但使学生真正读通读懂了课文,更是情不自禁读好了课文,深刻感悟了烟台的海那与众不同的景色,而且我相信她的朗读指导也使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感受了烟台的海的绮丽,如临其境,就如文中所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了“引导——归纳——迁移运用”的特点。文中分述四个季节的海景在写作方法上是相似的。因此黄老师以重点段落冬天的海为例,引导学生用“圈注法”进行品读感悟,而在指导的过程中细致又细腻。学完这一节,黄老师立即进行了学习方法的归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底。因此在此后三个小节的放手学习中,学生如鱼得水,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取得与处理信息的主动者,故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智力技能,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从黄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她深谙这一理论,利用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堂上,学生们完全投入了学习,自发地去探求,我相信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 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是一种讨论,师生在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在讨论中升华了教学的情感。黄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对传统语文教学理论的超越,真是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