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神话故事以其奇特的想象力与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吸引着读者。 在阅读神话故事之初,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女娲补天也好,夸父追日也罢,作为神话故事,我们是将其本身的神奇性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还是以其感动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呢?或者说,我的思考是:在神奇中体现其感人的精神,还是在感人中体会其神奇的特点? 在《女娲补天》的课后习题第一个就是这样说的:这个故事真感人,我要好好的读一读。但是,我发现课堂中以我们“人”的态度与认识去解读一个神话中的“神”,并要被深深感动的做法,总有些牵强与不妥。 神话故事的基本特点就是故事情节在奇特的想象力作用下的虚构。我们在明知是一个虚构的情节与虚构的人物身上,付出很多人为的感动,是否有些娇情,也难以达成? 我以为,神话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且让它以本来面目出现在语文课堂中为好。语文课堂中虽然一直强调教育性与思想性,但一篇有趣的神话故事,本身不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吗? 陈老师的《夸父追日》就是以“神奇”作为主线展开教学的。她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紧扣“神奇”,让自读自悟,品味夸父“惊人的速度”与“夸张的喝水”等具体语言文字上体会神话本身的神奇特点。这点做得非常好。 并在以神奇作为主线条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夸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追求光明的精神。当然,这点精神的渗透是否恰当,我以为还可以再斟酌。在几次试教中,都有一些孩子提出:夸父真笨,太阳怎么可能追得上呢?让太阳一直挂在天空,人类怎么受得了呢?这是孩子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真实想法。夸父的做法荒唐而不可取。据说,最初出自《山海经》的《夸父逐日》本义也就是讽刺一些人做事自不量力。学生的最初直觉与本文的最初本义是相似的。当然,作为一篇作品,本身的内涵也可有不同的读者有各自不同的诠释,有些理解可能远远超出作品最初的意义。 不管本身的意义内涵如何有不同理解,但是,作为神话故事本身的“神话”的“神奇”性是不应发生改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