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了李老师的课,想到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抓住重难点。
课本中本节课的题目是<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两个例题要求学生算一算观察发现了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却不变;这个例题要求学生算一算,找出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规律。如果对三个例题平均用力,一节课肯定完不成,即使勉强上下来,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过的知识是不牢靠的。这节课李老师很好的把握了教材,舍轻就重,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通过猜测——验证——结论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商不变性质,渗透举反例证明的数学思维方法。
2、大胆放手,适时引导。
在教学中学生只有自发地参与到实际活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教师应当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教学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进行自主探索。本节课李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验证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学生以14÷7为标准自主猜测什么情况下商不会变,并且举例证明。当学生用大量的例子证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这个猜测是正确的,当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时,李老师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有没有例子能证明这个猜测是不成立的,马上有学生想到了0,除了0其他的数都是可以的,因此我们把这种特殊的情况除外,得出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不足之处
数学语言是严谨的,逻辑性很强的。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学生模仿的范本,更能成为学生的思维导向。我觉得李老师在认真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认真思索教学语言,两块内容之间的过渡、提问、追问等,李老师在本节课中屡次出现口头语“真的吗?”比如填空3200÷20=( )÷2,有学生说括号里填32时,李老师问:“真的吗?”又比如验证猜测是否正确时,学生举例:20÷4=5 40÷8=5 李老师问:“他举的例子成功了吗?” 引出的只是学生低层次的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学生思维是否正确,是否活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提问能力,因此老师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表达准确,指向性明确。我认为李老师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