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幸在本校听全员研教赛课,此次赛课带给我不仅仅是一节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更让我感受到象山小学科学有那么多的优秀教师在辛勤耕耘,下面我谈谈对本校韩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的体会。 一、实验器材的有效改进,提高课堂实验效率 整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韩老师对实验器材的设计,第一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条的传递,假如按照教材上将火柴用蜡粘住,且不说最终实验效果如何,光是实验装置的制作就是一项大工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可能会花去实验的大部分时间,真正实验时间所剩无几,探究无法深入,而韩老师充分利用了蜡的熔点低,将蜡本身作为观察对象,做成蜡环,方便实用,学生可以随意地摆放,节省时间,实验的效果非常成功。第二个实验研究热在金属片的传递,韩老师更巧妙地将金属片做成平底锅形,在里面涂蜡,避免了受热后蜡流下影响观察,等蜡冷却后又可以重新实验。这两个实验器材的设计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大为惊叹。韩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了。很好地体现了本次活动的追求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化繁为简,排除干扰,才能提高探究的效果。 二、严谨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 (一)实验指导的严谨 两个实验韩老师都是让学生自主讨论,为学生搭建完整的实验框架。实验实验器材的讨论、实验方法的指导都很到位。比如器材中玻璃器皿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实验方法中蜡环的放置、加热点的确定,还强调了此试验中要观察记录的是什么,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指向。两个实验中,韩老师都强调了注意点,就是安全操作,如避免手接触烧热的金属片和金属条,烧热的金属片不能直接放在桌面等。为学生此次实验提供安全保证,更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二)层层引导,搭建探究平台 教师是引导者,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创建一个个阶梯和平台,这在韩老师这节课上有很好的体现,从金属条到金属片,将学生的思维从点引向面。 第一个实验已经直观地从蜡环的掉落顺序得出热的传递方向,并且小结得出热是从较热的地方传向较冷的地方。在此基础上,韩老师又引导学生假如金属条转起来变成金属片又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也激发了探究欲望。此时韩老师顺势引导实验方法,是对第一个实验的迁移,又是一个提升。在这个高度上,韩老师先让学生猜测传递的方向并在实验单上画出来,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培养学生将抽象思维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关注学生思维时空,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表面上看本节课是在老师一步步带领下完成教学的,但其中渗透着韩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实验前韩老师没有直接拿出器材,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比如讨论第一个实验中怎么样看到热的传播,学生的回答有“用木条”、“放在冰水里”、“用火柴棒试”、“用餐巾纸”,虽然没有答到老师想要的点上,但韩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耐心加以点评,我想这是我们年轻教师要学习的,我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想要的答案告诉学生,这虽然节省了时间,但错过了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 喻伯军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小学科学的追求方向: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我的理解中应该包括思维的空间吧。这在本节课有很好体现。 总之,韩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对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最后我说说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建议: (1)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如提问可以更有指向性,让学生更快地朝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思考,实验设计中可以提供适宜的帮助,可以给出一半的设计,让学生继续设计。 (2)实验记录单是否显得有些复杂,可以再精炼简约一点。本节课是研究热在金属物质的传递,那么在学生的知识体系里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想法,热只有在金属物质是这样传递的,是否让学生看看热在其他材料的传递是否也是这样的,或者将这个探究实验留给学生课外完成,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此次研讨会,打破传统的凭整体印象评课,将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以观察量表的形式测量。对我的启示很大,将来对自己的教学要有系统的设计,追求更简约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