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声音的变化》评课稿 虞老师执教的《声音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内容,该怎么上一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虞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借用林老师的话“虞,遵循儿童的认知情绪,“粉刷”顽固概念,“敲打”形象思维,“言语”抽象思维。” 《声音的变化》中有两个主要活动一是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二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振幅和频率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概念,但又是这课知识掌握的前提,这两个概念没有搞清楚,就不能掌握声音的强弱和振幅的关系,声音的高低和频率的关系。 且看课前谈话可知学生对声音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已初步感受到声音的不同,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在研究“音叉发出的声音”实验过程中,学生初步形成“轻轻敲击,声音弱;重一点敲击,声音强”的感性认识。 根据学生情况,虞老师将内容分为两部分: 活动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在“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和“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的过程中,集中观察钢尺振动时的特点。从而形成“声音强,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大而产生的;声音弱,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小而产生的”的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容易地分辨声音的强弱,这是学生探究的基础,因此此时集中探究观察钢尺振动时的特点。课堂中发现:学生有的对于振动幅度不理解,有的对于振动状态不知道怎么记录。直接让学生观察振动幅度,指向性太强,也剥夺了学生有更多发现的机会,且学生的发现比较单一,与科学探究不符。因此,让学生听声音并观察振动情况能够给学生足够的观察空间,当然对于记录我们
|
|